12月24日,南海區煤炭超臨界水氣化熱電聯產技改項目及配套氫產品項目開工暨區域能源雙碳管理平臺投運儀式在西樵鎮長海電廠舉行。
該項目主要采用中科院郭烈錦院士團隊研發的“煤炭超臨界水氣化熱電聯產”技術,對傳統燃煤發電系統進行改造,可大大降低發電、供電標煤耗率和供熱標煤耗率,實現熱、電、氫氣三種能源的聯產。項目建成投產后,還將有效緩解南海及佛山氫能短缺問題,實現煤電機組節能提效升級和清潔化利用。
該技術突破了制氫過程中連續進料、完全氣化、在線排渣等瓶頸,實現了以超臨界水還原氣化煤為核心的新型高效氣化制氫完整流程工藝技術的集成與長時間連續穩定生產。

郭烈錦院士表示,項目盡管是利用化石能源,但使用了完全顛覆性的清潔無污染的技術制氫,有望在全國乃至世界傳統用能模式轉型上樹立一個樣板。
南海景隆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溫碧峰表示,近年來國家能源環保政策不斷更新,南海電廠以氫能產業發展為契機,首次采用郭院士團隊的技術,該項目將進一步提高電廠的發電和供熱能力,對加強區域電網供電以及西部地區供熱管網規劃的用熱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將緩解佛山氫能短缺難題
項目建成后,不僅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碳減排及改善生態環境方面具有顯著效果,滿足西樵工業園區企業及周邊村企的用熱需求和保障用熱穩定性,還有助于提升南海區乃至佛山市的氫氣產能,對佛山氫能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南海在氫能產業化和應用示范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其中在產業化方面,南海已經陸續引進國家電投、康明斯、韻量電池、清能股份、鴻基創能、濟平新能源等龍頭企業,形成氫能全產業鏈。在應用推廣上,截至今年11月底,南海共接入氫能車輛912輛,涵蓋公交車、小客車、物流車、渣土車、翼展車等應用場景,累計碳減排約3.3萬噸,在氫能兩輪車、有軌電車、氫能游船等交通領域的應用也在穩步推進。
配套副產氫項目由景隆公司與新錦盛源(廣東)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的廣東錦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將建設兩臺套制氫裝置,產氫規模2×5000Nm3/h,總投資額2.5億元。配套副產氫項目也采用郭烈錦院士團隊研發的“超臨界水蒸煤制氫”技術,將從源頭上解決煤制氫所引發的污染問題。
“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的優勢在于,煤炭化學能直接轉化為氫能,CO2易于以高純的形式富集。從源頭上抑制污染物生成,無須凈化、脫硫等過程。三位一體解決煤炭轉化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問題。”郭烈錦院士表示,經測算,該技術在制氫成本上可以降低至每公斤15元,在國內國際都是非常便宜,將為佛山市實現每公斤35元的終端銷售價格奠定基礎。隨著未來規模的擴大,制氫成本還可以繼續下降,達到每公斤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