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米長的車身、綠色祥云涂裝、頂部有空調機……乍一看去,氫燃料客車似乎平平無奇,和想象當中的“黑科技”不太一樣。
但打開車廂側面的蓋子,才能發現這些氫燃料客車的“特殊之處”——沒有汽油車的加油箱,也沒有動力電池車略顯笨重的電池組,取而代之的是6個整齊排列的儲氫罐。
但就是這些貌不驚人的容器,加滿氫后一次可以行駛500公里,可謂“小身材、大能量”。
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像這樣100%國產的氫燃料電池客車還有200余輛,每輛車預計可實現0.28升/公里的節油效益和每輛車750克/公里的碳減排效益。
氫能的工作原理并不復雜——把氫和氧分別供給陽極和陰極,氫通過陽極向外擴散,并與電解質發生反應,釋放出的電子通過外部的負載到達陰極。在這個過程中,化學能就可以轉化為電能。
為了更好地服務本屆冬奧會,車輛設計團隊還進行了專門的技術優化,讓車輛可以在零下30攝氏度的環境下發動,更好地適應延慶、張家口賽區冬季低溫寒冷的環境。

(攝影:趙天宇)
憑借著廣泛的技術適應性和清潔無污染的特性,氫能源在眾多能源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被視為未來最具發展前景的新能源之一,也與奧林匹克盛會一直追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理念不謀而合。為了讓奧林匹克精神與“綠色”“環保”理念進一步融合,除了氫燃料客車之外,本屆北京冬奧的火炬和開幕式上的主火炬也將全部采用氫燃料。
在2021年舉辦的東京夏季奧運會上,已經可以看到氫能活躍的身影——奧運火炬、接送運動員的大巴車、運動員入住的奧運村,都不同程度地應用了氫能源。
不過,人們根據氫能生產過程中的排放情況,又將氫能分為“灰氫”和“綠氫”。東京奧運會使用灰氫的還不能稱為100%的環保產品。而北京冬奧會使用的綠氫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零排放”,實現綠色冬奧的目標。
原來,灰氫是通過消耗化石燃料產生的氫氣,在生產過程中會有二氧化碳等排放;而綠氫是通過太陽能、風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制造的氫氣,在生產過程中幾乎完全沒有碳排放。

2020年3月,燕山石化北京冬奧會氫氣新能源生產裝置投運(來源:視覺中國)
早在2017年底,北京市就發布了相關文件,提出將在2022年冬奧會和冬季殘奧會相關領域促進氫生產和氫能核心技術應用。2021年8月,相關部門正式確定:冬奧會期間將應用燃料電池汽車,在延慶等山地賽區承擔觀眾或工作人員的運送服務。
作為氫燃料汽車的配套產品,加氫站的建設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目前,崇禮、延慶賽區的4座加氫站正式投營,為保證北京冬奧會高純氫氣供應奠定了基礎。

已經正式投營的服務冬奧的加氫站(來源:新華社)
本屆冬奧結束后,賽會期間使用的所有氫燃料電池車和延慶賽區的3座加氫站,都將作為冬奧“綠色遺產”,繼續助力北京市的綠色發展。
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期間,多個品牌的電動車在奧運場館和奧運村之間穿梭。這些純電動公交車,在當時還被視為“黑科技”。而奧林匹克盛會即將重回北京的今天,電動汽車在這座城市的街頭早已是司空見慣。
“氫”潔冬奧,零碳未來。即將在2022年冬奧會上大放異彩的氫能源汽車,是否能掀起一股新的氫能源風潮呢?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