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歐洲專利局(EPO)和國際能源署(IEA)對專利的聯合研究,氫技術的發展正在轉向電解等低排放解決方案。
該報告是第一份此類報告,使用全球專利數據對所有氫技術的創新進行全面的最新分析。它涵蓋了從氫供應到存儲、分配和轉化,以及最終用途應用的所有技術。
國際能源署執行主任法提赫·比羅爾說:“低排放來源的氫可以在清潔能源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可能在長途運輸和化肥生產等清潔替代品很少的行業取代化石燃料。這項研究表明,創新者正在對具有競爭力的氫供應鏈的需求做出回應,但也確定了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領域,特別是在最終用戶中。我們將繼續幫助各國政府促進安全、有彈性和可持續的清潔能源技術的創新。”
該研究以國際專利族(IPF)來衡量,介紹了2011年至2020年氫技術的主要趨勢,每個IPF代表一項高價值發明,其專利申請已在全球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專利局提交。報告發現,全球氫專利申請以歐盟和日本為首,分別占這一時期所有IPF申請的28%和24%,在過去十年中有顯著增長。歐洲的主要國家是德國(占全球總量的11%)、法國(6%)和荷蘭(3%)。
美國擁有所有氫相關專利的20%,是過去十年中唯一一個國際氫專利申請下降的主要創新中心。在韓國和中國,氫技術的國際專利申請活動仍然不大,但正在上升。除了這五個主要的創新中心外,其他產生大量氫專利的國家包括英國、瑞士和加拿大。
2011-2020年期間,制氫技術占氫專利數量最多。雖然目前全球制氫幾乎完全基于化石燃料,但專利數據顯示,低排放創新在氫價值鏈各個環節產生的國際專利數量是現有技術的兩倍多。
2020年,由氣候問題推動的技術占到與制氫相關的所有專利的近80%,增長主要是由電解創新的急劇增加推動的。目前,最具創新力的地區正在競相舉辦第一個工業推廣階段,數據顯示,歐洲正在獲得電解槽新產能投資地點的優勢。
在氫的眾多潛在終端應用中,汽車行業一直是創新的重點,該領域的專利申請持續增長,主要由日本主導。盡管近年來政策和媒體一致關注氫在長途運輸、航空、發電和供暖方面的脫碳潛力,但在其他最終用途應用中還沒有看到類似的勢頭。如果不解決這些行業化石燃料使用不減少的問題,就無法實現國家凈零排放承諾。一個亮點是,最近使用氫來為鋼鐵生產脫碳的專利申請有所增加——這可能是對《巴黎協定》后達成的共識的回應,即該行業需要激進的解決方案來迅速減排。
對于已建立的氫技術,創新由歐洲化學工業主導,其在這一領域的專業知識也使其在電解和燃料電池等氣候驅動技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汽車公司也很活躍,而且不僅僅是在汽車技術方面。在他們的背后,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在2011-2020年創造了13.5%的與氫相關的國際專利,由法國和韓國的機構牽頭,重點是電解等低排放的制氫方法。
該研究發現,2011-2020年對氫能公司的100億美元風險投資中,有一半以上流向了擁有專利的初創企業,盡管它們在報告數據集中的初創企業中所占比例不到三分之一。持有專利是一個初創企業能否繼續吸引資金的良好指標:2011-2020年,超過80%的氫初創企業后期投資都流向了已經在電解、燃料電池或從天然氣中生產氫的低排放方法等領域提交專利申請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