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億華通)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國泰君安國際和智富為聯席保薦人。這標志著港股市場即將迎來“氫能源第一股”,港股A+H板塊亦將有新成員加入。
實際上,億華通圓夢“A+H”雙融資平臺并不容易。
億華通成立于2012年,是中國燃料電池系統研發與產業化的先行者,并于2016年開始量產;同年,億華通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并成功累計股權融資7.9 億元;隨后于2020年8月以中國“氫能源第一股”的身份登陸上交所科創板并成功累計融資15.5億元。
去年8月,借著全球“氫風正起”的勢頭,億華通成功完成A股增發,融資20億元;疊加自身燃料電池系統銷量增加,億華通于2021年的市場份額也是水漲船高,股價漲勢如虹。
根據灼識咨詢報告,按2021年燃料電池系統總銷售功率計算,億華通在中國燃料電池系統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27.8%。2021年年內億華通股價一度創出上市以來新高的248.96元/股(前復權),較上市發行價的76.65元/股,股價翻了2倍多。
隨后不久,億華通又馬不停蹄地提出H股發行計劃,擬打通“A+H”雙融資平臺,并在今年年初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書。
然而,首次赴港IPO的億華通并非一帆風順,于港交所上市申請書在7月底“失效”而宣告首次沖擊港交所失敗;并不氣餒的億華通于2022年8月1日第二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書,隨后于12月12日通過港交所聆訊,公司擇佳日便可敲鐘上市交易。
億華通著急打通“A+H”雙融資平臺或許于中國燃料汽車行業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有關。
目前,雖然中國內地市場對燃料電池汽車行業的扶持政策及規劃綱要密集出臺,非常有利于包括億華通、濰柴動力(巴拉德)、美錦能源(國鴻氫能)等燃料電池行業參與者的發展。但是,相較于當前如火如荼的新能源電池賽道,燃料電池行業尚處于發展早期階段,距離產業鏈規模化效益尚有很長一段時間。
在此背景之下,燃料電池業務資本投入巨大且產品尚處于商業化階段也讓不少行業參與者深陷虧損的境地。其中,作為“氫能源第一股”億華通亦是如此。
2019年-2021年及2022年前六個月,億華通營業收入分別為5.54億元、5.72億元、6.29億元和2.69億元;期內利潤分別為4589.9萬元、-976.2萬元、-1.85億元和-8155.6萬元。
對于何時能扭虧為盈,億華通并未給出指引。只是在招股書中表示,預期至少在2025年之前公司仍會錄得凈虧損。
在業績尚處于虧損之際,增發、配售等股權再融資工具成為億華通未來能否在百花爭艷的燃料電池賽道中脫穎而出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因此,在燃料電池行業景氣度高漲的形勢之下,打通“A+H”雙融資平臺將有利于公司走得更遠。
對此,此次赴港上市目的,億華通非常的明確,提升自身研發實力和強化自身產品競爭力,以及為公司產品大規模商業化打造一支強大的推廣及營銷團隊。
據招股書顯示,億華通擬定資本開支12.339億港元為研發提供資金(包括開發新一代集成研發平臺和海外研發項目),以及用于產品推廣及營銷和一般營運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