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正式發布。《規劃》提出了氫能產業發展各階段目標: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萬噸/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200萬噸/年。《規劃》還展望了2030年和2035年發展目標。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以及供應體系,產業布局合理有序,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到2035年,形成氫能多元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明顯提升,對能源綠色轉型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日前,《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正式發布。3月23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王翔、國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長劉亞芳出席發布會,介紹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有關情況,并就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發展清潔低碳氫源、氫能產業鏈建設和技術裝備研發、重點領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安全性經濟性、氫能產業有序健康發展等問題。 業界認為,《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是我國發展氫能的綱領性文件,是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的頂層規劃。
《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術和制造工藝,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20萬噸/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萬——200萬噸/年。
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到2035年,形成氫能多元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明顯提升。
另據中國氫能聯盟曾預計,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2030年,我國加氫站數量將突破1500座;到2050年,氫氣需求量將接近6000萬噸,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超過10%,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2萬億元。
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王翔在發布會上從五個方面對《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的主要內容進行了解釋。
一、明確氫能產業發展定位
《規劃》明確了氫的能源屬性,并從三方面闡述氫能產業的發展定位。
(一)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氫能與電能類似,是常見的二次能源,需要通過一次能源轉化獲得;不同之處在于,氫能的能量密度高、儲存方式簡單,是大規模、長周期儲能的理想選擇,為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消納提供了解決方案。隨著燃料電池等氫能利用技術逐漸成熟,氫能-熱能-電能將實現靈活轉化、耦合發展。
(二)氫能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載體。氫能具有清潔低碳屬性和跨界應用潛力,可廣泛應用于交通、工業等領域,例如燃料電池車輛、氫能冶金等;同時,也是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優質替代能源。通過廣泛推廣氫能在用能終端的應用,將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三)氫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方向。氫能產業技術密集、覆蓋面廣、帶動效益強。通過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持續加強產業創新體系建設,不斷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材料瓶頸,能夠實現產業鏈良性循環,氫能產業規模預計持續增長,將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二、明確氫能產業發展總體要求
《規劃》明確要求緊扣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堅持“創新引領、自立自強,安全為先、清潔低碳,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穩慎應用、示范先行”的基本原則,推動氫能產業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一是堅持創新引領。氫能產業鏈長、技術難度大,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我國在關鍵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以及氫安全科學機理、專業人才等方面,均有較大提升空間。《規劃》將創新擺在產業發展的核心位置,聚焦氫能制備、儲存、輸運、應用全鏈條,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裝備自主可控能力,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入融合發展。
二是堅持綠色低碳。解決氫從哪里來的問題是氫能產業發展的基礎,不新增碳排放是發展氫能產業的前提。我國工業副產氫工藝成熟、成本較低,近期仍將是主要氫源。但從長遠發展看,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潛力更大,更加清潔可持續,隨著成本下降,將成為重要氫源。為此,《規劃》明確,構建清潔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氫體系,重點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嚴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氫。
三是堅持安全為先。氫是無色無味氣體且極易燃燒,一旦泄漏,可能在周邊人員尚未察覺之時發生爆燃、爆炸。因此,必須把安全作為氫能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建立健全氫能安全監管制度和標準規范,強化對氫能制、儲、輸、用等全產業鏈重大安全風險的預防和管控,提升全過程安全管理水平。
四是堅持穩慎有序。當前,我國氫能產業在創新能力、技術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發展步伐不宜過快,須立足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條件,統籌考慮氫能供應能力、經濟性和市場空間等因素,科學優化產業布局,引導產業規范發展。
三、明確氫能產業發展目標
“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目標是: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萬噸/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200萬噸/年。
《規劃》還展望了2030年和2035年發展目標。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以及供應體系,產業布局合理有序,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到2035年,形成氫能多元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明顯提升,對能源綠色轉型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四、明確氫能產業發展具體任務
圍繞氫能制、儲、輸、用各關鍵環節,以及氫安全和公共服務等,《規劃》提出了4方面任務。
一是構建氫能產業創新體系。圍繞氫能高質量發展重大需求,準確把握氫能產業創新發展方向,聚焦短板弱項,持續加強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推動建設專業人才隊伍,構建多層次、多元化創新平臺,形成更加協同高效的創新體系,不斷提升氫能產業競爭力和創新力。
二是推動氫能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全國氫能產業布局,合理布局制氫設施,穩步構建儲運體系,統籌規劃加氫網絡,加快構建安全、穩定、高效的氫能供應網絡。
三是穩步推進氫能示范應用。堅持市場導向,合理布局、把握節奏,有序推進氫能在交通領域的示范應用,拓展在儲能、工業等領域的應用,加快探索形成有效的氫能商業化發展路徑。
四是完善政策和制度保障體系。建立健全氫能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可再生能源制氫支持性電價等政策;建立完善氫能質量、安全、基礎設施、多元應用等領域標準;加強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安全監管。
五、《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氫能產業發展是一項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為推動各項目標和重點任務順利完成,《規劃》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一是做好統籌協調。建立氫能產業發展部際協調機制,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研究制定相關配套政策。
二是打造“1+N”政策體系。堅持以規劃為引領,聚焦氫能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大問題,制定出臺相關政策,形成“1+N”政策體系,推動各項規劃任務貫徹落實。
三是營造良好環境。積極開展氫能安全生產宣傳,加強氫能科學知識普及,引導社會輿論,推動形成社會共識。
四是強化落地見效。優化財政金融支持,穩步開展試點示范,及時總結好經驗、好做法并逐步推廣。切實抓好督導評估,確保氫能產業階段性目標和整體戰略任務落地落實。
據悉,2021年,我國氫燃料電池重卡全年銷量779輛,同比增長42.28倍。另外,中信證券分析認為,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新能源重卡(換電、燃料電池)有望從大型企業、港口、園區等特定場景開始逐步滲透。其中,2022年燃料電池車企的擴張布局或更為積極,同時在“雙碳”目標的激勵下,地方政府和國企也有望積極推進氫能產業化發展和項目落地,2022年氫能重卡銷量有望達到3500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