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飛馳科技/青島美錦及美錦能源指定主體將在“以獎代補”示范期內,合計采購2000套華豐氫燃料電池系統用于應用推廣。作為第一批次,飛馳科技與青島美錦新能源,將聯合購買600套由華豐燃料電池有限公司生產的不同型號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這也將是2022年國內氫燃料電池行業的首批大額訂單。
近日,美錦能源與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豐田中國”)在北京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
此次簽約儀式,豐田方面由豐田中國執行副總經理、華豐燃料電池有限公司(下稱“華豐”)執行副總經理秋田隆先生,豐田中國部長橫田翔先生,豐田中國總監、華豐部長橫井孝典先生等領導,美錦能源方面由董事長姚錦龍先生,董事、副總裁姚錦麗女士等領導出席。
美錦能源與豐田中國作為各自所在領域的優勢企業,擁有良好的商譽和豐富的資源,經友好協商,雙方同意建立旨在推進普及氫能的戰略合作關系。合作范圍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開展氫能全產業鏈合作。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以普及氫能源車和助力實現氫能社會為愿景,探討氫能全產業鏈的合作可能性。包括定期舉辦線上、線下交流活動,探討進一步合作方案等;
第二,保持其他領域的交流。包括但不限于,使用綠色能源制取氫氣、氫氣的安全運輸、加氫站建設、分布式能源發電、氫能源制儲運加用大數據監管平臺、非車用領域的氫能民用產品應用示范項目或商用產品等方面探討合作。
未來,美錦能源也將聯合旗下子公司佛山飛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飛馳科技”)、青島美錦新能源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下稱“青島美錦新能源”)、小柿子(北京)汽車供應鏈管理公司參與雙方的深度合作。
此外,飛馳科技/青島美錦及美錦能源指定主體將在“以獎代補”示范期內,合計采購2000套華豐氫燃料電池系統用于應用推廣。作為第一批次,飛馳科技與青島美錦新能源,將聯合購買600套由華豐燃料電池有限公司生產的不同型號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這也將是2022年國內氫燃料電池行業的首批大額訂單。
簽約儀式上,雙方領導分別代表各自企業致辭。
豐田中國執行副總經理、華豐執行副總經理秋田隆先生在發言中提到,“非常高興能夠與中國氫能領域頭部企業美錦能源,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也非常看好美錦能源在業內的發展前景。豐田作為跨國企業、汽車制造商,近30年來在全球多地展開氫能布局。中國市場對豐田的全球氫能布局有著重大戰略意義。我們認為,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速度非常快,在這里能夠找到更多一起普及FCEV的合作伙伴。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北京冬奧組委共籌措各類車輛4090輛,其中2205輛由豐田提供,占比接近54%。豐田作為氫燃料電池領域的先行者,為本屆冬奧會提供了140輛第二代Mirai和105輛柯斯達氫擎。2022北京冬奧會及冬殘奧會結束之后,豐田提供的這些氫燃料電池車輛將繼續留在中國使用,目前正在尋找合適的應用場景。”
美錦能源董事長姚錦龍先生致辭表示,很榮幸與豐田達成戰略合作關系。美錦能源布局氫能產業已經有5年時間,在這5年,美錦能源氫能供應體系初具規模,燃料電池裝備制造具備市場領導能力,氫能示范應用初具成效。在接下來的5年,美錦能源將進一步推進氫能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加大對外合作,特別是與具備先進技術和實力的企業開展深度合作。
姚錦龍董事長同時也談到,近日國家發布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明確了“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的能源結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規劃也鼓勵企業積極開展氫能技術創新國際合作,推動氫能全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材料和裝備創新合作,積極構建國際氫能創新鏈、產業鏈。規劃也提出,要依托龍頭企業整合行業優質創新資源,建設各類研發和創新中心,構建高效協作創新網絡,支撐行業關鍵技術開發和工程化應用。美錦能源作為傳統能源和氫能源的龍頭企業,將依托主業的優勢,發揮新能源板塊的全產業鏈優勢,整合產業團隊資源,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協同創新、探索新業務模式,為國家能源結構調整做出應有貢獻。
姚錦麗副總裁作為美錦氫能板塊負責人,也在會談中詳細介紹了公司目前在國內部分重大項目的進展以及旗下子公司在制儲運加用產業鏈上的優勢和資源,表示接下來雙方可在氫氣供應、氫氣運輸等方面加強合作。在國家雙碳目標驅動氫能產業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其相信美錦能源和豐田中國雙方都能夠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快速實現氫能源車的全面普及和構建氫能社會的美好愿景,同時針對氫能全產業鏈布局探討更多的合作可能性。
近年來,美錦能源在氫能領域布局成效逐步凸顯,已聯合國內外多家大型企業,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3060”重要指示精神,以減少碳排放,降低能耗,推動能源高質量低碳發展為使命,共同推動氫能產業發展。美錦能源將積極響應《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聯動產業鏈各環企業,積極開展氫能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氫能標準化活動;加強與氫能技術領先的國家和地區開展項目合作,共同開拓第三方國際市場。美錦能源也會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處理好國際合作與自主創新的關系,努力實現高水平的“雙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