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其經營范圍新增國際船舶管理業務;無船承運業務;國際船舶代理;港口理貨;港口貨物裝卸搬運活動等。
數據來源:企查查
此前,就有消息稱比亞迪關聯公司將在山東煙臺的一家船廠訂造8艘可裝載7700輛汽車的滾裝船,總造價接近50億元。
本月,比亞迪又與招商工業簽署了4艘全球同類船舶中裝載容量最大的9400車位雙燃料汽車滾裝船(PCTC)訂單,總價至少為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83億元)。
至于為什么要買船,以及為什么是滾裝船,此前已經聊過,主要是這種特種船數量較少,船期不定,而比亞迪出海業務持續增長,再加上運力不足導致運費暴漲,都是逼著比亞迪要掌控海運的原因。
數據來源:海運網
不過,現在看來,還是有點膚淺了,比亞迪要做的可能不僅是服務于自己,此次工商變也是明確官宣:比亞迪要進軍國際海運業務了。
這個生意可能還真不錯,因為中國已經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距離全球第一(日本)不遠了。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1月,我國汽車企業出口278.5萬輛,同比增長55.3%。2022年全年,中國汽車出口有望突破300萬輛,2023年或有望沖擊400萬輛。
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非常迅猛,1-11月達到59.3萬輛,同比增長1倍。目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規模和市場規模都是世界第一。
數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如此景象的背后,是現有的一大波傳統車企以及耳熟能詳的造車新勢力共同努力邁進的結果。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1-11月,中國整車出口前十企業分別為上汽、奇瑞、特斯拉、長安、東風、吉利、長城、北汽、江汽、重汽。其中吉利出口17.9萬輛,同比增長82.6%;奇瑞出口40.7萬輛,同比增長70.9%;東風出口22萬輛,同比增長68.2%。
所以,比亞迪這么開掛都進不了前十,可見出口態勢還是挺好的。最近愛馳與泰國菲尼克斯EV達成15萬輛新能源汽車的采購計劃;蔚來也跟馬士基簽署框架合作協議......都蠢蠢欲動。
數據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除了本土品牌外,寶馬、大眾、奧迪、梅賽德斯-奔馳等眾多全球知名的車企正在加速加碼中國生產基地。這些都將強化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制造國的實力,而一邊國內“廝殺”,一邊立足于中國輻射全球也必將是大家共同的選擇。
所以,掌握海運權,控成本、省時間和謀利益,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