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標準指南的發布牽動著整個氫能產業鏈的心跳。
8月8日,由國家標準委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應急管理部、國家能源局六部門聯合印發的《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下稱《指南》)正式對外公布。
《指南》的發布也給摸索前進中的氫能產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標準體系建設的意義從長遠來看,甚至比短期的補貼更有意義,六部委為標準體系開路也是為氫能產業的長遠發展的保駕護航。”新研氫能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齊志剛博士表示,看到氫能標準體系頂層文件出臺,內心是受到鼓舞的,這說明國家對氫能產業的高度重視。
作為國際電工協會(IEC)燃料電池技術分會(TC105)AG1顧問組的召集人,中關村標準化協會氫能與燃料電池分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齊志剛博士共參與了國內外40多項燃料電池標準的制修訂,在他看來,《指南》的出臺對行業的意義不可估量。
指南作用:讓氫能標準由點成線,提綱挈領
產業發展,標準先行。《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印發的背景是氫能產業的標準已經陸續出臺了不少,只是尚未真正形成完整的體系。
據公開資料統計,截至2023年6月,國內氫能領域共發布各級標準超過290余項,其中,國家標準就有106項,占比超過三分之一,還有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等合計近200項,氫能產業的標準不可謂不多。
然而,一直以來,國內的氫能產業相關標準制定,尤其是占比較高的團體標準的制定,基本上是細分領域的行業協會和技術龍頭企業帶動,各自為政,缺乏來自頂層高屋建瓴的全盤規劃和整體統籌。
本次印發的《指南》是氫能標準體系建設的“頂層文件”,起到頂層設計及統籌規劃的作用,其核心任務是推進氫能領域適應新的產業發展趨勢,進行“全產業鏈技術標準”建設。
“這次標準指南設計到氫能產業鏈的方方面面,可見相關起草人是做了不少工作的。”齊志剛表示,指南的印發對于以后氫能產業鏈標準的制定有較強的指導作用,相當于是用一條線將以前孤立的標準給串起來,這對于促進行業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在他看來,標準制定機構間的交流合作顯得尤為關鍵。要想做到全國氫能產業一盤棋,就必須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之間形成有效協同、共同推進。強調各技術委員會之間的溝通聯絡,保持標準步調一致,以避免發生標準重復,相沖突的問題。與此同時,還要重視國際氫能領域先進標準的轉化和國內標準的對外輸出,并加強國際標準制定的參與度。
《指南》側重點:打通產業鏈核心難點,推進產業良性向前
《指南》明確了近三年國內國際氫能標準化工作重點任務,系統構建了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涵蓋基礎與安全、氫制備、氫儲存和輸運、氫加注、氫能應用五個子體系?!吨改稀分荚谪瀼芈鋵崌谊P于發展氫能產業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標準對氫能產業發展的規范和引領作用。
此外,《指南》提出了標準制修訂工作的重點。在氫儲存和輸運方面,主要包括氫氣壓縮、氫液化、氫氣與天然氣摻混、固態儲氫材料等氫儲運基本要求,容器、氣瓶、管道等氫儲運設備以及氫儲存輸運系統等方面的標準,推動安全、高效氫儲運相關標準的制修訂;
在氫加注方面,主要包括加氫站設備、系統和運行與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標準,推動加氫站安全、可靠、高效發展相關標準的制修訂;
在氫能應用方面,主要包括燃料電池、氫內燃機、氫氣鍋爐、氫燃氣輪機等氫能轉換利用設備與零部件以及交通、儲能、發電核工業領域氫能應用等方面的標準,推動氫能相關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安全相關標準的制修訂。
事實上,本次氫能《指南》除給出了官方氫能標準體系框架外,還列出了核心標準研制行動清單,把打通全產業鏈各環節關鍵核心技術標準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在核心標準清單中,氫能上游關鍵設備標準突破是重點,例如有關PEM電解槽技術要求、氫氣壓縮機、氫膨脹機等制氫、加氫相關的核心裝備標準有近10種。
《指南》已經印發了,但后續仍有很多事情需要去落實,對于氫電產業鏈的企業來說,更加關注的是細分領域的測試方法和評價標準,尤其是評價標準中對于相關技術參數的設定。如何設定既能滿足進場的最低要求,同時也能設置一定門檻,防止低端產能過剩,這些才更加考驗標準制定者的智慧。
從《指南》印發的初衷來看,已經開始考慮到這一點。例如,本次《指南》中將水電解制氫系統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燃料電池模塊安全等標準列入了“核心標準”清單。對于當前“內卷”嚴重的電解水制氫設備,以及盲目追求大功率的燃料電池領域來說,嚴格技術參數的評價標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入局門檻,限制低質量產品盲目擴產。
總體上看,六部委聯合印發氫能產業標準指南,已經為規范氫能產業的良性發展打響了指令槍。接下來,各細分領域氫能標準的逐漸完善也有待產業鏈優秀企業的添磚加瓦,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