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國家標準委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應急管理部、國家能源局六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簡稱《指南》)。
《指南》明確了近三年國內國際氫能標準化工作重點任務,系統構建了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涵蓋基礎與安全、氫制備、氫儲存和輸運、氫加注、氫能應用五個子體系。《指南》旨在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發展氫能產業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標準對氫能產業發展的規范和引領作用。
發展目標
到2025年,支撐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的標準體系基本建立,制修訂30項以上氫能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重點加快制修訂氫品質檢測、氫安全、可再生能源水電解制氫、高壓儲氫容器、車載儲氫氣瓶、氫液化裝備、液氫容器、氫能管道、加氫站、加注協議、燃料電池、燃料電池汽車等方面的標準,打通氫能產業鏈上下游關鍵環節。鼓勵產學研用各方參與標準制定,支持有條件的社會團體制訂發布團體標準,增加標準有效供給。同時,深度參與ISO、IEC國際標準化工作,積極提出氫能領域國際標準提案,逐步提高我國氫能國際標準化影響力。
建設思路
標準體系結構
氫能產業標準體系以基礎與安全標準為基礎,支撐氫制備儲存和輸運、加注、應用全產業鏈關鍵技術標準。基礎與安全標準包括:術語、圖形符號、氫能綜合評價、氫品質、通用件、氫安全通用要求等六大類,基礎與安全標準位于氫能產業標準體系結構圖頂層,是氫能供應與氫能應用標準的基礎支撐。氫制備標準、氫儲存和輸運標準、氫加注標準構成了氫能供應標準,是氫能應用標準的基礎保障。氫能應用標準位于氫能產業標準體系結構圖的最底層,面向行業應用具體需求。
標準體系框架
氫能產業標準體系框架由基礎與安全、氫制備、氫儲存和輸運、氫加注、氫能應用五個部分組成。本標準體系根據氫能產業發展需要進行動態調整。
建設內容
基礎與安全標準
基礎與安全標準主要對氨能基礎共性和安全通用要求進行規定,包括:
●術語標準
●圖形符號標準
●氫能綜合評價標準
●氫品質標準
●通用件標準
●氫安全通用要求標準
氫制備標準
氫制備標準主要對不同制氫技術進行規范,包括:
● 氧分離與提純標準
● 水電解制氫標準
● 光解水制氫標準
氫儲存和輸運標準
氫儲存和輸運標準主要對高壓氣氧儲存和輸運、液氫儲存和輸運、固態儲運氫、有機液體儲運氫等進行規范,包括:
● 氫儲運基本要求標準
● 氫儲運設備標準
● 氫儲運系統標準
氫加注標準
氫加注標準主要對加氫站設備、技術、系統、運營管理、安全管理等進行規范,包括:
● 加氫站設備標準
● 加氫站系統標準
● 加氧站管理標準
氫能應用標準
氫能應用標準主要對不同行業氫能應用進行規定,包括:
● 氫能應用基礎標準
● 交通領域氫能應用標準
● 氫儲能標準
● 氫能發電標準
● 工業領域氫能應用標準
重點任務
加快制修訂氫能全產業鏈關鍵技術標準
協同推進技術創新、標準研制、產業發展,以標準促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充分調動產學研用各方的積極性,按照標準制修訂工作程序,加快制定一批氫安全、可再生能源水電解制氫、高壓儲運氫設備、氫液化、液氫儲運設備、輸氫管道、加氫站設備燃料電池系統及其零部件、燃料電池汽車等方面的標準。
● 核心標準研制行動
基礎與安全標準:制定氫燃料品質檢測方法、氫安全等標準。
氫制備標準:制修訂變壓吸附提純氫氣系統安全要求PEM電解槽技術要求、水電解制氫系統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水電解制氫系統性能測試方法、可再生能源水電解制氫技術要求等標準。
氫儲存和輸運標準:制定氫氣壓縮機、氫膨脹機、移動式真空絕熱液氧壓力容器、壓縮氫氣鋁內膽碳纖維全纏繞瓶式集裝箱、車用壓縮氫氣塑料內膽碳纖維全纏繞氣瓶車用壓縮氫氣纖維全纏繞氣瓶定期檢驗與評定、車用高壓儲氫氣瓶組合閥門、高壓氫氣瓶塑料內膽和氫氣相容性試驗方法等標準。
氫加注標準:制定加氫站用儲氫壓力容器、加氫站壓力設備監測技術要求、加氫站壓力設備風險評價與檢驗加注協議、加氫站通用要求等標準。
氫能應用標準:制修訂燃料電池模塊安全、氫燃料內燃機、氫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碰撞后安全要求、燃料電池電動汽車低溫冷起動性能試驗方法、燃料電池發動機用空氣壓縮機、燃料電池發動機故障分類及處理方法等標準。
到2025年,制修訂氫能國家標準、行業標準30項以上。
積極提升氫能國際標準化水平
提高企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的國際標準化能力,鼓勵參與氫能國際標準化工作,將我國氫能領域先進技術和應用經驗轉化成國際標準。
● 氫能國際標準化提升行動
轉化氫能領域先進適用的國際標準,提升國內技術水平;鼓勵龍頭企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等單位的技術專家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逐步提升氫能國際標準化能力;積極舉辦氫能國際標準化交流活動,增進氫能標準化國際合作;推動我國積極參與制定氫能領域國際標準。
到2025年,轉化國際標準5項以上,提出國際標準提案3項以上。
行業視角
3月17日,國內首艘入級中國船級社(CCS)的500千瓦級氫燃料電池動力工作船“三峽氫舟1”號在廣東省中山市下水。3月29日,全球載電量最大純電動游輪“長江三峽1”號通航滿一周年,累計接待游客逾13萬人,總用電超90萬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700余噸。
“雙碳”背景下,氫燃料電池在船舶領域的應用迎來巨大機遇。截至目前,中國船舶、國氫科技、大連物化所、中氫創博等企業分別主導實現了氫能船舶核心部件認證、船用燃料電池認證、氫燃料電池無人船試航等項目。
目前,適用于船舶應用的燃料電池主要是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和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此外,純氫內燃機也有望成為氫能船舶動力的重要選擇。
中船第七一二研究所燃料電池事業部副主任葉東浩介紹,PEM具有溫度低、啟??臁⒏弑裙β实忍匦?,技術成熟度較高,在一些領域已有較多典型應用等優點,但也存在需要貴金屬催化劑、燃料適應性差等缺點。SOFC燃料性適應好、壽命長、余熱品質高,可與燃氣輪機或蒸汽輪機等聯用,燃料綜合利用率達80%—95%。目前,國內SOFC技術剛剛起步,成熟度較低。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國氫能船舶裝備在壽命和成本上離商業化還有一定距離。葉東浩指出,壽命方面,對于船用燃料電池系統,燃料電池電堆、氫氣循環泵等關鍵零部件的期望壽命約為5萬小時,而國內PEM電堆的壽命目前只有約1萬小時;成本方面,目前符合中國船級社認可的燃料電池系統成本約為1萬元/千瓦,相對偏高。
目前,六○五研究院、七一二研究所等單位配合中國船級社完成了船用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等七項專項安全驗證研究工作,為國內氫燃料電池船舶應用奠定了技術基礎。在此七項專項驗證研究成果基礎上,國家海事局和中國船級社相繼完成了《氫燃料動力船舶技術與檢驗暫行規則》和《船舶應用燃料電池發電裝置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