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2024-05-15 來源: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網 瀏覽數:155
2024年5月11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了“十大創新”“十強產業”“十大擴需求”行動計劃(2024—2025年)的通知。其中氫能方面指
2024年5月11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了“十大創新”“十強產業”“十大擴需求”行動計劃(2024—2025年)的通知。
其中氫能方面指出:以交通領域為重點,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公共交通、物流運輸、港口園區等領域推廣應用。持續推進“氫進萬家”科技工程,加快青島港“氫能港口”、濟南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濟青北線“氫能高速”等項目建設,拓展氫能應用場景。依托風光核大型清潔能源基地,探索開展清潔能源制氫試點。
全文如下:
新能源產業行動計劃(2024-2025年)
一、總體目標
加快推動新能源產業躍升發展,實現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產業規模穩步增長。2024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億千瓦以上,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45萬億元左右;2025年,裝機規模達到1.1億千瓦以上,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5萬億元左右。
二、主要任務
(一)加快資源開發,筑牢產業發展基礎。
1.安全提速發展核電。在確保絕對安全前提下,積極有序推進海陽、榮成、招遠等核電廠址開發建設,推動三代及以上自主先進核電堆型規?;l展,打造膠東半島千萬千瓦級核電基地。扎實推進海陽核電二期工程等項目建設,開工石島灣擴建一期工程;推動招遠核電一期等項目核準,加強儲備廠址保護和研究論證,形成梯次接續、壓茬推進開發局面。2024年,核電裝機達到415萬千瓦,2025年達到570萬千瓦。(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省海洋局、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
2.海陸并進發展風電。圍繞打造山東半島海上風電基地,加快推動省管海域項目建設,建成渤中G一期等項目;積極開展國管海域項目前期工作,待具備條件后及時啟動項目建設。圍繞打造魯西平原地區陸上風電帶,加快推動菏澤、聊城等6市首批集中式風電項目落地,適時啟動第二批項目開發建設。實施“以大代小、以新代舊”,有序推進陸上風電改造升級,提高現役風電場資源利用效率和發電水平。2024年,風電裝機達到2700萬千瓦左右,2025年達到3000萬千瓦。(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海洋局、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
3.集散并舉發展光伏。以海上光伏、魯北鹽堿灘涂地風光儲輸一體化、魯西南采煤沉陷區“光伏+”等大型基地為重點,加快探索海上光伏規模化開發,積極推進魯北基地項目建設,推動國家第三批風光基地項目建成并網。推廣德州齊河、臨沂沂水、濰坊諸城等一批試點縣的成熟開發模式,持續推動整縣分布式光伏規?;_發。2024年,光伏裝機達到6400萬千瓦左右,2025年達到7000萬千瓦左右。(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海洋局、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
4.多元化規?;l展儲能。大力實施電化學儲能百萬千瓦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壓縮空氣儲能建設,加強全釩液流電池、熔鹽儲熱等新技術應用,開展“云儲能”建設試點,推動新型儲能多元化規?;l展。建成投用中核寒亭、京能榮成電化學儲能、中儲國能30萬千瓦泰安壓縮空氣儲能等項目,開工建設中國能建35萬千瓦、中國電建2×30萬千瓦壓縮空氣儲能等項目。2024年,新型儲能規模達到500萬千瓦以上,2025年達到600萬千瓦以上。(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
5.創新示范發展氫能。以交通領域為重點,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公共交通、物流運輸、港口園區等領域推廣應用。持續推進“氫進萬家”科技工程,加快青島港“氫能港口”、濟南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濟青北線“氫能高速”等項目建設,拓展氫能應用場景。依托風光核大型清潔能源基地,探索開展清潔能源制氫試點。(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能源局、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
(二)完善裝備鏈條,提升產業配套能級。
6.做強核電裝備產業。依托煙臺、威海等市核電廠址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充分發揮國家電投核能總部集聚作用,吸引核電央企及配套裝備企業落戶山東,促進產業鏈協同聯動發展。著眼三代及以上先進核電技術項目建設,提升主管道、法蘭、風機、儀器儀表、電纜等配套裝備研發制造能力,做強設計、制造、采購等產業鏈條,打造本地化設備供應和上下游配套體系,培育完善核電產業鏈供應鏈。(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
7.做優風電裝備產業。充分考慮各地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實施省級“窗口指導”,推動風電產業錯位發展、聯合發展。緊盯國內頭部企業,引進落地一批“龍頭型”企業、“補鏈式”項目,打造風電裝備全產業鏈條。重點在煙臺、東營、威海、濱州等市布局建設風電裝備整機及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基地,建成5-30MW風電機組試驗及生產線,具備海上18MW級、陸上10MW級大容量風機批量生產能力,開展深遠海漂浮式風電機組試驗應用。(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
8.做新光伏裝備產業。在魯北鹽堿灘涂地風光儲輸一體化、魯西南采煤沉陷區“光伏+”基地等區域布局高效光伏組件項目,推動光伏裝備就地就近配套。在環渤海、沿黃海區域開展海上光伏實證試驗探索。鼓勵鈣鈦礦電池等新技術研發及商業化落地,推動“鈣鈦礦光伏+”多場景應用,壯大鈣鈦礦電池產業規模。(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
9.做大儲能裝備產業。立足各地產業基礎,加快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產業聚集高地。在材料生產環節,重點推動東營電化學儲能產業園、濱州萬潤鋰電新材料基地等項目建設。在設備制造環節,重點打造泰安壓縮空氣儲能裝備制造產業園、濟寧寧德時代新能源產業基地、濰坊液流儲能產業園、新型儲能沂蒙綠谷和淄博齊魯儲能谷。在儲能集成環節,重點打造山東電工電氣儲能產業基地、青島先進儲能產業集聚區和煙臺數字儲能產業園區。(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
10.做實氫能裝備產業。著眼提升氫能“制儲運加用”各環節裝備制造水平,推動全鏈條協同聯動發展,重點在青島、濰坊、淄博等市建設燃料電池及動力系統規?;a基地,在濟南、青島、聊城等市發展燃料電池整車制造,加快濟南黃河流域氫能產業基地、青島氫能產業園、淄博燃料電池用質子交換膜產業化項目建設,打造形成堅實完備的氫能裝備產業鏈。(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
(三)強化科技創新,激發產業內生動力。
11.加強關鍵技術攻關。深入實施“核動未來”科技工程,重點攻克關鍵儀控裝備等“卡脖子”技術難題,探索開展核能在工業供汽、海水淡化等方面的應用。依托“氫進萬家”科技工程,加快推動氫氣儲運、氫燃料電池及關鍵材料等技術研發應用。開展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兆瓦級液流電池等應用。(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
12.加快創新平臺建設。鼓勵創新型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省級以上新能源領域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支持山東能源研究院、山東省先進核能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發展。指導各市在優勢領域整合資源,布局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能源局)
13.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聚焦核能、氫能、儲能等領域,加大行業領軍人才、高端創新人才、高素質管理人才、高技術高技能人才、急需緊缺人才等招引培育力度。以新能源產教融合共同體等平臺載體,促進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實現人才資源互通對接、科研創新相互促進、成果轉化高效便捷,全面提高新能源產業核心競爭力。(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能源局)
(四)樹立品牌優勢,增強產業競爭實力。
14.塑優一批產業集群。聚焦打造具有國際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做大做強煙臺市新能源、泰安市新能源等雁陣形集群,培優塑強淄博氫能、威海核能等未來產業集群,加快東營海上風電裝備、海陽核電裝備、泰安“泰山鋰谷”等園區建設,強化重點企業、重大項目、人才招引支持,推動“產業集群+特色園區”協同聯動高質量發展。(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
15.培強一批領軍企業。完善優質企業培育體系,充分發揮省市縣三級聯動培優合力,培育一批集群領軍企業和領航型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瞪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形成龍頭引領、梯次跟進的發展格局。(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
16.建好一批產業地標。指導各市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優勢突出、特點鮮明的特色產業,打造海上風電國際母港(煙臺)、太陽能小鎮智慧光谷(德州)、中國氫谷(濟南)、東方氫島(青島)、氫能生產應用標桿城市(淄博)、魯氫動力城(濰坊)、中國新能源電池名城(棗莊)等一批競爭力強、影響力大、發展后勁足的產業地標,形成相關領域產業發展新高地,擦亮“風光齊魯”“山東氫能”等品牌。(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
三、推進措施
(一)強化組織協調。強化部門協作、省市協同,整合多方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協調解決產業發展重大問題。動態更新完善產業鏈圖譜及產業鏈龍頭骨干企業、主要配套企業、補短板突破環節、鍛長板重點領域等系列清單,精準實施強鏈補鏈行動,推動產業發展規模和質量效益全面提升。(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
(二)完善配套政策。落實國家有關新能源開發的稅收優惠、補貼等扶持政策,對新能源產業項目審批建立綠色通道。鼓勵金融創新,推廣綠色金融,積極發揮省產業發展基金、省創新創業基金的引導作用,支持新能源產業優質企業及重大項目發展建設。支持省內高校、職業院校加強新能源專業學科建設,通過重大人才工程廣納新能源創新人才。(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能源局、省稅務局)
(三)深化交流合作。加強與國內外頭部企業重大戰略合作,積極吸引關聯度高的業務向山東省遷移,建設區域性總部、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支持舉辦新能源產業項目推介會、裝備展覽會、發展論壇;繼續舉辦煙臺國際核電工業及裝備展覽會、新能源領域創新創業勞動競賽等產業對接交流活動,搭建雙招雙引、人才資本對接平臺,提升山東省新能源產業發展知名度。(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
能源保障網(2024—2025年)
一、總體目標
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網絡體系,到2024年年底,電力總裝機達到2.2億千瓦左右,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1億千瓦以上,力爭能源領域完成投資2000億元左右;煤炭產量穩定在8500萬噸左右,原油產量2100萬噸左右。到2025年年底,電力總裝機達到2.3億千瓦以上,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1.1億千瓦以上;煤炭產量穩定在8500萬噸左右,原油產量2100萬噸左右,天然氣綜合保供能力達到400億立方米左右,能源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二、主要任務
(一)提速發展清潔能源。
1.加快核電項目開發節奏。在確保絕對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推進海陽、榮成、招遠等核電廠址開發,加快海陽核電二期項目建設,2024年開工石島灣擴建一期等項目,爭取招遠核電一期盡快獲得國家核準,開展海陽核電三期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強儲備廠址保護和研究論證,形成梯次接續、壓茬推進開發局面,年底前裝機達到415萬千瓦;到2025年,力爭核電裝機達到570萬千瓦。(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配合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海洋局)
2.加力推進風電開發建設。加快實施省管海域海上風電項目,2024年建成渤中G一期等項目,實現能開盡開、應并盡并;積極開展國管海域項目前期工作,具備條件后加快推進組織實施,實現接續發展;加快推動菏澤、聊城等市首批陸上集中式風電項目落地,適時啟動第二批項目開發建設,2024年年底前風電裝機達到2700萬千瓦左右;到2025年,裝機達到3000萬千瓦。實施“以大代小、以新代舊”,有序推進陸上風電改造升級,提高現役風電場資源利用效率和發電水平。(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配合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海洋局)
3.提升光伏發電質效。根據國家政策調整,穩妥有序推進海上光伏項目建設。堅持先行先試,探索推動首批海上樁基固定式項目建設,實現海上光伏在運裝機“零突破”。2024年積極推進魯北風光基地項目前期工作,推動具備條件的項目早日開工建設,加快國家第三批大型風光基地項目建設,建成濟寧時代永福等項目,年底前全省光伏發電在運裝機達到6400萬千瓦左右。積極推廣德州齊河、臨沂沂水、濰坊諸城等分布式光伏試點縣的成熟開發模式,全面提高分布式光伏發展質量和水平,到2025年,光伏發電裝機達到7000萬千瓦左右。(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配合單位: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海洋局)
4.有序推進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圍繞中深層地熱能開發,在濟南、東營、德州等重點市,建成一批“地熱能+”多能互補、地熱能供暖“低碳社區”等標桿工程;篩選不超過100口建設規范、技術先進、示范效果顯著的中深層地熱井,對每口井最高支持100萬元,以點帶面促進中深層地熱能開發利用。充分發揮淺層地熱能技術成熟、適用廣泛優勢,加大供暖(制冷)推廣應用;將符合條件的新建小區淺層地熱能項目,納入省級重點項目庫,給予電價支持。(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
5.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有序推進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加快諸城辛興鎮、臨邑臨盤街道等項目建設,鼓勵現有農林生物質直燃電廠實施供熱改造,擴大供熱供汽范圍。積極推進生物質非電利用,堅持“宜電則電、宜熱則熱、宜氣則氣”,加快沼氣生物天然氣等非電利用產業化步伐,鼓勵發展生物質鍋爐供熱模式。(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配合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
(二)協同推進系統調節支撐能力。
6.促進新型儲能多元發展。深化實施新型儲能“百萬千瓦”行動計劃,加快推進電化學儲能建設,試點推廣壓縮空氣儲能,加強全釩液流電池、熔鹽儲熱等新技術應用,開展“云儲能”建設試點,推動新型儲能多元化規?;l展。建成中核寒亭、京能榮成電化學儲能、中儲國能30萬千瓦泰安壓縮空氣儲能等項目,開工中國能建、中國電建壓縮空氣儲能等項目,2024年新型儲能規模達到500萬千瓦以上,到2025年達到600萬千瓦以上。(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配合單位:省自然資源廳、國家能源局山東監管辦)
7.加快推進抽水蓄能建設。推動濰坊、泰安二期、棗莊山亭等項目建設,加快蒙陰垛莊等項目前期工作,優選推薦一批新選項目納入國家規劃,2024年年底前在運在建裝機達到800萬千瓦左右,到2025年達到1000萬千瓦左右。(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配合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
8.加強需求響應能力建設。積極推動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建設,兩年逐步實現10千伏及以上高壓用戶全覆蓋。全面系統摸排全省可調節負荷資源,積極推進需求響應資源參與電能量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等,持續提升需求響應能力,力爭達到700萬千瓦實際響應能力。(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配合單位:國家能源局山東監管辦)
9.增強電網支撐保障能力。圍繞魯北基地、煙威地區清潔電源基地建設,積極推進配套輸電通道規劃建設,逐步構建“東電西送”“北電南送”供電格局,滿足新能源規?;l展需要。研究制定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項目管理辦法,明確建設標準,探索多種場景實施路徑,積極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項目建設,建立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納新模式。提升電網智慧化調度水平,加強電力調度系統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強化系統調度運行控制能力。(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
(三)持續鞏固能源供應保障基礎。
10.強化電力供應鏈保障。充分發揮煤電兜底保障作用,加快推動國能博興一期、濟南熱電長清等大型煤電項目建設,抓實省內煤電機組運行管理,嚴控非計劃停運和降出力,確保省內機組“應發盡發”。立足電力、熱力能源供給多元化,統籌天然氣供給、可再生能源消納和電網穩定運行,積極推進重型燃機、分布式燃機項目建設,2024年、2025年在建在運燃氣機組規模分別達到750萬千瓦、800萬千瓦。加快隴東至山東直流輸電通道建設,統籌推進魯固、昭沂等既有通道配套電源開發,適時啟動第五條直流送電通道研究論證,開展前期工作。積極爭取國家跨省區優先發電計劃,制定靈活交易策略,持續擴大“外電入魯”規模,穩步提高省外來電中綠電比例。(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配合單位:國家能源局山東監管辦)
11.穩固煤炭供應鏈。優化省內開發布局,鞏固采掘接續提升年活動成效,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增產保供;建成投運萬福礦井,新增產能180萬噸。因地制宜推廣應用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等綠色開采技術,加快推進煤礦配套選煤廠智能化改造,提高煤炭洗選加工水平,實施煤炭分質分級利用。加快推進煤礦智能化改造和既有裝備設施節能改造,打造煤礦智能化建設標桿,提高煤炭開發技術與裝備水平。(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配合單位:省自然資源廳)
12.完善油氣供應鏈。統籌常規與非常規油氣開發,深化濟陽頁巖油國家級示范區建設,加大油氣增儲穩產力度,穩定省內油氣產量。鼓勵油田企業利用自有建設用地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加快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推廣,擴大二氧化碳驅油技術應用。圍繞打造沿海千萬噸級LNG接卸基地,加快龍口南山、煙臺港西港區等LNG接收站建設;立足完善油氣輸送網絡,加快天然氣環網東干線、章丘至青州等天然氣管道和煙臺西港區至裕龍島原油管道建設,兩年新增油氣管網里程1000公里以上。(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配合單位:省自然資源廳)
13.提升煤炭油氣儲備能力。加快推動煤炭儲備能力建設,建成泰安港公鐵水聯運物流園二期項目,政府可調度煤炭儲備能力保持在1800萬噸以上;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建設煤炭儲備設施,增強社會儲備能力。加快推進龍口南山LNG接收站儲氣工程前期工作,開工中石化東營原油商業儲備庫、煙臺港西港區原油庫區工程,建成菏澤白廟淺層地下儲氣庫、裕龍石化島外配套油庫,持續完善多層次油氣儲備體系。(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配合單位:省國資委、省糧食和儲備局)
(四)堅決守牢能源安全生產底線。
14.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嚴格落實聯系包保、駐礦監管、安全總監和安全巡查等工作制度,加大“四不兩直”執法檢查力度。建立健全常態化風險隱患自查機制,組織開展重大災害專項整治,推廣建設重大災害風險防控系統。嚴格標準化達標創建,推進智能化建設,提升礦井本質安全水平。(牽頭單位:省能源局;配合單位: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山東局)
15.加強油氣管道保護。加大人員密集型高后果區管道、大口徑高壓力天然氣管道、老舊管道等隱患排查治理力度,組織開展占壓隱患排查整治。制定油氣長輸管道外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規程,壓實企業主體、行業監管和屬地管理責任。開展油氣管道地理信息數據采集,完善管道數字地圖,全省高后果區視頻監控安裝比例達90%以上。(牽頭單位:省能源局;配合單位:省公安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應急廳、省市場監管局)
16.加強電力安全運行。強化電力運行監測分析和預警調控,提高發電安全運行水平。推動修訂《山東省電力設施和電能保護條例》,組織開展電力設施保護執法檢查,加強隱患排查整治,強化重要輸電通道安全管理,推動電力設施產權單位落實電力設施保護主體責任,到2025年供電可靠率達到99.95%。組織重點地區開展大面積停電應急演練,切實抓好重大活動和重要時期電力保供,持續提升電力應急處置能力。(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配合單位:國家能源局山東監管辦)
三、推進措施
(一)強化統籌協調。健全完善工作協調推進機制,省能源局具體負責綜合牽頭任務,各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協同推進工作落實。各級能源主管部門承擔主體責任,明確工作目標,細化工作措施,具體組織實施,確保能源保障網建設行動計劃各項工作落實落地。(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
(二)強化政策支持。統籌財政資金,加大對清潔能源開發、能源儲備設施建設等扶持力度。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對行動計劃確定的重大項目,在用地、用海、能耗指標等要素資源安排上依法依規予以支持。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推動能源資源合理化配置。(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配合單位: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
(三)強化督導評估。加強行動計劃實施的監督管理,定期開展評估檢查,密切跟蹤工作進展,掌握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問題,督促進度滯后的地區加大工作力度。建立省重點能源項目庫,跟蹤督促項目組織實施,確保各項工作任務、重點項目落到實處、見到實效。(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
綠色低碳轉型行動計劃(2024—2025年)
一、總體目標
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2024年,全省能耗強度、碳排放強度進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消納能力不斷提高,生產生活方式加快綠色轉型;到2025年,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十四五”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和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優化調整取得明顯進展。
二、主要任務
(一)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1.促進“兩高”行業規范健康發展。堅持嚴控“兩高”、優化其他,落實“四個區分”,持續優化“兩高”管控政策。新上“兩高”項目執行窗口指導、提級審批,落實“五個等量或減量替代”,主要產品能效水平對標國家能耗限額先進標準并力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施存量“兩高”項目分類處置、改造提升,穩妥有序退出低效落后產能。嚴格落實“兩高”行業、企業能效改造提升方案,2024年全面完成煉化、焦化、有色等13個行業企業節能減煤技改任務,2025年4月前煤電、鑄造、輪胎等其他3個行業企業全部改造到位,力爭到2025年達到能效標桿水平的“兩高”產能比例達到35%。(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
2.加力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方向,滾動實施“萬項技改、萬企轉型”,“一業一策”推動冶金、化工、輕工、建材、紡織服裝、機械等行業改造提升,全面提升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省財政每年統籌資金,采用貼息、補助等形式,撬動企業加大技改投入。遴選一批專業化技術改造服務商,提高技改服務專業化水平。(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
3.積極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大力發展節能環保裝備及服務業,建設濟南、青島、淄博3大生態環保產業集群,兩年培育10個生態環保產業特色園區、100家左右生態環保龍頭骨干企業,推動1000家以上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推進20個園區開展近零碳建設。支持德州高新區國家級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實施“氫進萬家”科技工程,營造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的創新應用生態,創建國家氫能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
4.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培育國家級和省級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實施能效、水效“領跑者”行動。系統推進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大力推進省級以上園區循環化改造。到2025年,累計建成省級以上綠色工廠500家、綠色工業園區50家。(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配合單位:省水利廳)
5.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布局建設一批廢鋼鐵、廢有色金屬等再生資源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再打造一批省級再生資源產業園和回收分揀中心。對回收拆解企業的技術改造、設備購置等予以積極支持,制定促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汽車、電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提高再生材料使用比例,加大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循環利用力度。(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
(二)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
6.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打造山東半島海上風電基地,加快實施省管海域項目,積極開展國管海域項目前期工作。安全有序推進海陽、榮成、招遠等核電廠址開發建設,推進海陽核電二期、石島灣擴建一期等工程建設。加快國家第三批大基地清單項目建設,積極推動魯北風光基地具備條件的項目早日開工建設。加快推進首批陸上集中式風電核準開工,有序推進分散式風電項目開發。(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配合單位:省自然資源廳)
7.實施煤電轉型升級行動。加快“十三五”結轉在建的大型煤電機組建設,有序推進小煤電機組關停并轉,在電熱負荷集中、網架結構薄弱區域,統籌推動大型清潔高效煤電機組規劃建設,審慎規劃供熱背壓機組發展布局。加快推動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在確保電力、熱力穩定接續供應的前提下,2025年年底前,30萬千瓦以下發電抽凝機組基本退出。(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
8.積極推動油氣提質增效。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建設頁巖油開發國家級示范區,推動渤海油氣資源在山東登陸。加快山東天然氣環網等骨干管網建設,建設龍口南山、煙臺港西港區等一批百萬噸級沿海LNG接收站,打造千萬噸級沿海LNG接卸基地。到2025年,原油、天然氣產量穩定在2100萬噸、5億立方米,沿海LNG年接卸能力達到2500萬噸。(牽頭單位:省能源局;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9.提升綠色電力消納能力。梯次推進抽水蓄能電站開發,加快濰坊、泰安二期、棗莊山亭等項目建設,深化蒙陰垛莊等前期工作,積極推進新選站點滾動納規。開展新型儲能“百萬千瓦”行動計劃,實施一批新型儲能工程,加快儲能技術、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廣能量型鋰電池、鹽穴壓縮空氣等先進儲能技術。到2025年,抽水蓄能在運在建裝機達到1000萬千瓦左右,新型儲能規模達到600萬千瓦以上。(牽頭單位:省能源局;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三)加速基礎設施綠色升級。
10.大力發展鐵路運輸。加快雄商高鐵山東段、津濰高鐵山東段、濰宿高鐵山東段及青島連接線等重大項目建設,2024年建成濰坊至煙臺高鐵。完善“四縱四橫”貨運鐵路網,實施普鐵電氣化改造、支線鐵路進港入園工程,完成濟寧港航龍拱港有限公司鐵路專用線、日照港嵐山港區南作業區專用鐵路等鐵路專用線項目建設。(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11.著力提升水運服務能力。實施新一輪港口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強化與天津、河北、江蘇等沿海省份港口合作互動,打造世界級沿海港口群,2024年力爭全省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20億噸。完善京杭運河(黃河以南山東段)、小清河、新萬福河等“一縱兩橫、三干多支”內河航道網,實施青島港董家口萬邦礦石碼頭、京杭運河微山三線船閘等一批重點工程,到2025年內河三級以上航道達到500公里。進一步加密京杭運河貨運航線。加快培育小清河航運市場,全面落實新開航線、過閘費和航道通行費支持政策,提速航運恢復進程。支持符合條件的600總噸以上內河運輸船舶開展岸電系統受電設施改造。(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12.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設計標準,以政府投資或政府投資為主的公共建筑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為重點,引導發展高星級綠色建筑,組織打造一批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試點工程,兩年新增綠色建筑2億平方米以上。結合冬季清潔取暖、老舊小區改造,統籌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牽頭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13.不斷完善城市市政網絡。持續推進“兩個清零、一個提標”,加快城市燃氣、供水、熱力等管道和設施更新改造提升,因地制宜建設地下綜合管廊,推進管線入廊。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確保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力爭基本完成2005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基本實現城市建成區整縣(市、區)制雨污合流管網清零,保持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動態清零。(牽頭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14.持續優化農村人居環境。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深化城鄉環衛一體化,完善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實施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分區分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消除農村黑臭水體。持續開展美麗鄉村和“美麗庭院”建設,每年建設和美鄉村500個。(牽頭單位:省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婦聯)
(四)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15.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制定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建設低揮發性原輔材料源頭替代項目,開展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和單一低效治理設施專項排查治理。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開展聯合監督檢查和監督抽測,推進老舊非道路移動機械報廢更新。完成國家下達我省空氣質量考核目標,PM2.5濃度下降到38微克/立方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牽頭單位:省生態環境廳)
16.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建設南四湖、東平湖湖泊治理試點,打造南水北調東線治污“升級版”,積極開展美麗河湖建設。抓好入海河流總氮控制,建設一批“美麗海灣”。規范入河(海)排污口設置,加快推進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高耗水、高污染企業搬遷入園,消除國控斷面劣Ⅴ類水體。到2025年,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69.9%。(牽頭單位:省生態環境廳)
17.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和風險管控,開展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試點,高質量推進青島市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加強受污染耕地、重點建設用地等土壤風險管控和修復,確保人口密集區化工企業騰退土地安全利用。到2025年,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3%左右。(牽頭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
18.推進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建設。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魯中南山地丘陵區、魯東低山丘陵區荒山綠化,節儉務實推進城鄉綠化。組織開展低質低效林、退化防護林改造提升,精準提高森林生態系統質量。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守護好泰山“齊魯綠心”,建設沿黃綠色生態長廊。到2025年,完成國家下達的造林計劃,完成森林撫育20萬畝。(牽頭單位:省自然資源廳)
(五)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理念。
19.開展全民行動。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深入開展節能宣傳周、全國生態日、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綠色低碳主題活動。積極推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近零碳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綠色飯店等建設。(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省教育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
20.促進綠色消費。大力推廣綠色低碳出行,全面推進城市公交、出租、物流等公共領域車輛和公務用車電動化。落實政府綠色采購政策,機關事業單位優先采購節能節水環保產品,鼓勵國有企業采購使用節能節水環保產品。(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財政廳、省國資委、省機關事務局)
21.倡導綠色生活。全面推進節約型機關建設行動,全省縣級及以上黨政機關全部建成節約型機關。規范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5年,城鄉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達98%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7%。(牽頭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機關事務局)
三、推進措施
(一)完善統籌協調機制。省發展改革委發揮好牽頭抓總作用,細化措施、壓實責任,跟蹤推進各項重點任務落地落實。省各有關部門單位,分領域制定具體辦法或工作方案,明確時間表、責任書,細化年度任務,結合實際抓好落實。對行動計劃推進中的重要事項和重點問題,及時會商、協同推進,凝聚形成工作合力。(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省有關部門、單位)
(二)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加快推進綠色低碳城市建設,統籌安排基本建設投資資金,重點支持城鎮污水垃圾、危險廢棄物處置、重點領域水環境治理及近零碳建設等。強化財政資源統籌,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財政獎補機制,支持綠色低碳發展。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船稅收優惠。(牽頭單位: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稅務局)
(三)健全綠色金融體系。重點打造碳金融、環保金融、節水、綠色建筑、生態產品經營開發等五大重點項目庫,引導金融機構做好融資對接服務。支持企業發行碳中和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中小企業綠色集合債、藍色債券等創新產品。深入開展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省委金融辦、人民銀行山東省分行、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
(四)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圍繞綠色能源高效利用、環境污染物治理等領域,組織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布局一批科技創新平臺,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強化綠色低碳科技平臺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領域龍頭企業、高校院所按程序申請建設省重點實驗室、省技術創新中心。加快綠色技術產業化進程和先進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推動“山東好成果”發布,更新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加快推動綠色低碳領域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牽頭單位:省科技廳)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scadasaas.com/news/show-4531.html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網
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
微信掃描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