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大連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國家碳達峰試點(大連)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印發。通知圍繞氫能產業作出重點部署。通知指出:“到2030年,以多能融合為特征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構建。石化化工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取得明顯進展,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建立,形成可供全國石化行業復制推廣的綠色低碳轉型經驗。以英歌石科學城為載體的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作用充分發揮,綠色低碳技術廣泛應用,綠色低碳新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在“風、光、核、儲、氫”等多領域形成優勢和特色,在新能源汽車、氫能、化學儲能、風能裝備、光伏裝備、核能裝備、CCUS領域形成具有國際國內競爭力的產業鏈。”
通知還圍繞將大連打造成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作出具體指導。
通知明確:打造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圍繞“制、儲、運、加、用”,打造兼具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氫能產業鏈條。到2030年,發展成為我國氫能產業高端裝備和氫燃料電池制造基地,產業產值超過800億元。
1.建立多元化制氫產業體系。加速可再生能源制氫和石化產業副產制氫,建立以可再生能源制氫為主、工業副產氫為輔的多元化制氫產業體系。構建低成本氫能供應體系,充分利用長興島、大孤山、松木島等化工園區工業副產氫資源,優化提純技術,充分利用工業副產氫資源優勢,構建低成本氫能供應體系。構建綠色可再生能源制氫體系,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本地消納制氫,探索“灘涂風光發電—儲能—海水淡化—電解水制氫—綠氫消納—產業發展”大連模式。推進海上風電及光伏發電電解水制氫項目。
2.大力發展氫能裝備產業。推動制氫、儲(運)氫、加氫等相關裝備產業發展,重點發展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產業。加快氫能生產及儲運裝備制造,突破新材料高壓安全儲運氫設備、儲運氫設備壓力檢測和輕量化、高效液氫制備、高容量固態儲運氫、氫能安全利用等關鍵技術和裝備,加快發展加氫機、控制閥組、氫氣壓縮機、液(氣)氫貯罐等氫能配套產業。積極發展氫燃料電池,重點發展低成本、大功率氫燃料電池電堆及規模化生產,加快發展雙極板、膜電極、催化劑等關鍵部件制造能力。
3.探索氫產業多領域示范應用。加快推進氫能交通先行先試,拓寬在儲能、分布式發電、工業等領域應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氫能產業發展路徑。加強氫能在交通領域示范應用,在主城區和金普新區開展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物流車及乘用車示范應用,在現有陸上軌道交通線路開展氫燃料電池有軌電車示范應用。鼓勵水上旅游運輸企業探索氫能船舶在水上旅游線路和公務執勤領域示范應用。依托大窯灣港區開展氫能港口綜合示范。依托莊河、瓦房店、太平灣海上風電場,發揮氫能調節周期長、儲能容量大的優勢,開展氫能電站應用示范。加強氫能工業示范,推動恒力石化探索開展清潔能源制氫在合成氨、甲醇、煉化等生產過程中替代化石能源的示范。支持登沙河經濟區探索開展以氫為還原劑的氫冶金示范。探索推進氫能小鎮示范,在大王家島試點建設可再生能源制氫、氫氣儲能系統、氫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系統、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通信基站氫燃料電池備用電源系統。
4.積極打造氫產業發展高地。全力培育重點骨干企業,打造產業創新發展高地,發展壯大特色化產業集群。引育頭部企業,重點支持行業龍頭企業整合行業優質創新資源,布局產業創新平臺,引領行業關鍵技術開發和工程化應用。打造特色氫能產業集群,以高新區、金普新區、旅順口區、莊河市、太平灣為載體,推動氫能產業特色化集聚。支持大連自貿片區氫能產業園打造市級氫能產業創新策源地和先進裝備制造基地,支持以“電氫耦合、氫電聯動”為核心的太平灣“氫灣·風港”產業園建設。到2025年,發展成為國內領先的集氫電聯動、氫能制取、儲運加用一體化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集群。
5.推進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全市氫能產業布局,結合產業發展進程,有序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氫儲運網絡,適時開展長期氫氣管網建設規劃研究,有序推進氫儲運基礎設施和氫氣管網建設,在長興島、松木島和大孤山等石化園區開展管道輸氫基礎設施示范,逐步構建低成本、多元化的氫能儲運體系。積極推進加氫站建設,推動各地區編制加氫站規劃,逐步發展形成全市加氫站/氫氣充裝站網絡。結合產業園區和示范工程的布局推進建設專用加氫站和加油站改擴建成具有加氫功能的能源合建站。
在核能制氫方面,通知強調:加快推廣核能綜合利用,探索核能供暖、核電余熱海水淡化、核能制氫等綜合利用,打造全國核能綜合利用新標桿。推進紅沿河核電站電解水制氫。在推動氫能與化工領域合作方面,通知要求:
1.推進石化化工行業全周期全鏈條減碳。促進產業間協同減碳,實施短流程原油裂解制烯烴技術示范,推動綠氫與煉油、化工產業鏈深度融合。
3.鍛造綠色低碳新產業優勢。布局節能減碳和碳匯重點產業,培育智慧能源、氫基燃料、生物質能、雙碳服務新興產業。培育氫基燃料產業,謀劃甲醇綠色產業新生態,開展甲醇生產—運輸—儲運—利用全產業鏈工業示范,建設大型甲醇儲備利用基地。
在氫能多場景利用領域,通知提出:“突破綠色低碳前沿和重點行業關鍵技術。交通領域,大力研發傳統載運工具降碳、整車及部件輕量化、新能源燃料替代、氫燃氣輪機、氫燃料電池系統等關鍵技術。重點研發針對硫排放限制的脫硫塔技術,針對氨氮化物排放控制的廢氣再循環、低壓雙燃料系統,LNG雙燃料超大型油船、氫燃料船、氨燃料船等船舶可替代燃料。在工業、交通等行業領域推進核能、太陽能、氫能、風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大規模投入與轉換替代。”
在加氫站建設領域,通知明確:“構建低碳化海島交通體系。有序推進充電樁、加氣站、加氫站等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新能源車船應用,完善港口岸電設施布局,深入推進船舶靠港岸電使用。持續推動混合動力船舶、純電動船舶、LNG動力船舶等清潔能源化改造,探索開展綠色智能船舶示范應用。實施島內交通工具綠色化工程,普及氫能等新能源公交車。”
在構建氫能組織方面,通知要求:“支持設立新能源等雙碳領域產業聯盟、行業協會及加大扶持氫能等行業協會發展,形成全社會關注雙碳產業發展氛圍。加大政策傾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