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國能建在官微公布十余個中標項目,其中包括海上風電制氫系統配置優化與方案研究技術服務項目。
據中國能建介紹,近日,中國能建華北院中標中海油北京研究中心海上風電制氫系統配置優化及方案研究技術開發服務項目。
本項目研究內容包括針對不同的海風規模及終端用氫需求,研究建立海上風電發電、制氫、儲運規模匹配方法,形成優化方案,提出海風制氫系統全流程運行控制優化策略;研究海上風電制氫工藝及布置方案,形成海上風電制氫工程化方案;對海上風電制氫成本進行分析,建立海上風電制氫技術經濟評價模型。
海上風電制氫是未來綠氫生產的主力軍之一,最有希望成為深遠海開發的破局關鍵。全球范圍內已經公布的電解水制氫項目儲備總規模達到3200萬kW,約有一半來自于海上風電制氫。其中,德國、荷蘭、丹麥等歐洲國家均已有百萬千瓦級以上的海上風電制氫規劃。
事實上,海上風電制氫方案的提出,不僅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海上風電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而且可為水電解制氫提供清潔持續穩定并且低成本的電能。因此,海上風電制氫是一個具有巨大創新潛力的前瞻性方案,同時也是當前清潔能源技術研究的重點方向。海上風電制氫優勢具體如下所示:
-
借助風電制氫建立風儲一體化系統,能夠有效緩解海上風電快速增長和電網建設速度較慢之間的矛盾,解決海上風電消納問題,提高風能利用率。
-
降低制氫成本:針對遠海海上風電高昂的電能送出成本,通過電解水方式,利用管道或船舶將氫氣輸送到用氫地,在成本和周期上都具備優勢。
-
有望加速海上風電成本的降低,保證海上風電順利進入平價上網時代。同時,可助力海上風電和綠氫產業發展,實現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海上風電制氫從2020年起步,但在“雙碳”目標和相關政策指引下,各級政府以及企業加快相關布局,海上風電制氫項目也正蓄勢待發。
國家政策方面。今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表示,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推進海水制氫技術研發”:在風光水電資源豐富地區,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逐步擴大示范規模,探索季節性儲能和電網調峰。推進固體氧化物電解池制氫、光解水制氫、海水制氫、核能高溫制氫等技術研發。
工信部等五部門9月聯合印發《加快電力裝備綠色低碳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的通知》,提出在偏遠孤島等輸電線路建設成本較高的地區,發展風電+電解水制氫技術。在淡水資源短缺島嶼等地區,培育風電+淡化海水模式。
地方規劃方面,包括上海、廣東在內的沿海各省、各市均有出臺涉及海上風電制氫相關政策,具體內容如下所示。
據不完全統計,除了中國能建,2022年以來,我國也有不少企業在海上風電制氫方面有所規劃和發展,比如國家電投、東方電氣、明陽集團、金風科技、深圳能源等,具體如下所示。
我國海上風電裝機規模位列全球首位,且將保持快速發展態勢,我國海上風電總規劃為166.386 GW,因此,在我國進行海上風電制氫將有非常廣活的電力來源;同時,利用海上風電制備氫氣,并通過各類儲運技術送到氫能源市場,開發跨越電力輸送的渠道,為海上風電和氫能發展提供了可行的思路,有利于國家能源安全。
隨著國內海上風電的進一步發展和風電制氫項目經驗的積累,預計未來五年到十年海上風電制氫項目將迎來一個發展高潮。當前海上制氫產業發展需要建設一批示范工程,以此來完成大規模商業化、市場化和產業化推廣應用,助力解決我國能源系統的矛盾和難題,推進經濟體制深化改革。全球氫能認為,在國家規劃和業界技術進步的助推下,海上風電和氫能的發展道路會越來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