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在清潔氫領域的增長讓歐洲電解槽開發商擔心,市場將很快被廉價產品淹沒。
中國大舉進軍新興的清潔氫市場,促使歐洲電解槽和新進制造商在7月份聯名致信,警告歐洲大陸的綠色協議必須以“歐洲制造”為核心。
這封信是寫給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的。
威脅是真實存在的:歐盟氫能銀行試點拍賣的結果顯示,只有不到一半的中標項目計劃依賴歐洲技術。到簽署贈款協議時,這個數字可能會更低,
中國在該行業的雄心壯志,已經讓歐洲和北美的預期相形見絀。
根據2022年發布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中國的目標是到2025年每年生產多達20萬噸清潔氫。
根據國有石油和天然氣公司中石化的《中國氫能產業展望》,到2060年,中國的氫消費量將接近8600萬噸。非化石燃料能源生產的氫的份額預計將上升到93%,其中太陽能和風能占三分之二。
歐盟已經為試點氫項目提供了大約40億歐元(44億美元)的補貼,全球三分之二的領先制造商都位于歐洲。然而,這封致馮德萊恩的信顯示,歐洲在全球制造能力中的份額被中國所掩蓋,中國占全球的份額已從2023年的10%增長到今天的40%。
到2024年底,中國計劃安裝的電解槽數量將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裝機容量約為2.5GW。
與此同時,歐洲開發商指出,中國國有企業在擴大氫業務的同時,可以享受零利率貸款,從而承受長期虧損。
許多歐洲電解槽開發商擔心,市場將重蹈太陽能和光伏電池板的覆轍。此前,中國政府的支持和產能過剩導致低價電池板出口到歐洲,而當地制造商無法與之競爭。
信上說:“太陽能光伏的悲劇可能會重演,在20多年的時間里,一個支持數萬個工作崗位的蓬勃發展的行業完全消失了,可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在電解槽行業重現。未來2-3年至關重要!”
信中說,通過歐洲氫能銀行(EHB)引入嚴格的彈性標準將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呼吁在EHB的下一輪談判中實施支持歐洲制造業的建議。

歐洲反擊
今年4月舉行的EHB首次拍賣的結果,或許能讓我們了解中國企業在多大程度上已經進入了歐洲電解槽市場。
4月份的拍賣為四個歐洲國家的七個可再生氫項目提供了近7.2億歐元(7.95億美元)的資金,并要求中標者在11月之前準備好與歐洲氣候、基礎設施和環境執行機構(CINEA)簽署贈款協議。
結果將包括簽署的采購訂單和贈款協議,表明有多少歐洲資助的項目將依賴于中國制造商。
據信,歐洲正在考慮采取防御措施,以支持自己的生產商。
簽署這封信的20家制造商之一Nel Hydrogen的歐盟事務主管康斯坦丁?萊沃揚尼斯(Constantine Levoyannis)表示:
“歐盟可以考慮追回機制,或者根據項目開發商在電解槽采購戰略中披露的信息,從項目開發商那里收回資金。”
歐盟委員會表示,第二次拍賣將于2024年底舉行,將吸取第一次拍賣的教訓,萊沃揚尼斯希望將電解槽和組件的原產地考慮在內。
萊沃揚尼斯說:“歐盟委員會希望項目開發商披露他們簽署意向書的電解槽來源……他們還可以要求披露原始設備制造商使用的外國補貼。”
他表示,歐盟在發放EHB時,需要考慮中國政府的大量相關支持,這將打開新的標簽資金。
目前,歐盟的安全和質量標準有望幫助阻擊中國的廉價進口產品。
Hydrogen Europe首席政策官丹尼爾?弗萊勒(Daniel Fraile)表示:
“我們支持歐盟委員會就最低安全方面提出規定,期望這可使達到最高質量標準的技術/公司具有競爭地位;”
“這是重要的第一步,但未來的拍賣還需要考慮更多,以加強歐洲價值鏈的彈性。”

紙上談兵
全球氫能行業的擴張速度比許多人幾年前預測的要慢,因此,對廉價中國電解槽大量涌入的擔憂是基于預測,而非實際供應協議。
西方電解槽公司,如英國的ITM Power公司(沒有在信中加上自己的名字),正專注于高質量的尖端技術,如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槽,而不是預計將成為中國大規模生產重點的堿性電解槽。
進口電解槽仍需在更嚴格的歐洲法規下進行大規模測試。ITM業務發展主管詹姆斯?柯林斯(James Collins)表示,只有到那時,市場才會知道中國制造商是否會對歐洲構成嚴重威脅。
他說:“中國人可以制造一個相當便宜的系統,我真的不知道他們有多好,但時間會證明一切,”
“對我們來說,只需要擁有市場上最好的系統,為此我們需要不斷創新,不斷推動我們的研發和工程團隊,以生產出最好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