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氫能企業上市之路均一波三折。
日前,上海證券交易所官網發布關于終止對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富氫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審核的決定。近期,包括上海捷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氫科技”)、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治臻股份”)在內的多家氫能企業上市之路均一波三折。
業界認為,氫能產業尚處于發展初期,技術、成本、產品性能、基礎設施建設等需進一步推進。與此同時,氫能行業作為技術密集型行業,需要在技術創新、高端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投入。
上市進程受阻
根據上交所官網顯示,9月30日后,3家企業科創板IPO均處中止狀態。公開信息顯示,原因皆因發行上市申請文件中記載的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需補充提交。到11月2日,上交所官網顯示,國富氫能正式撤回了科創板IPO申請。
近年來,氫能企業在技術、產品制造、融資等領域的能力不斷進步。為獲得持續的資金支持及規范化管理,越來越多的氫能企業將目光投向科創板,加快上市步伐。今年6月,捷氫科技、國富氫能、治臻股份在短短3天內相繼在上交所披露了科創版IPO招股說明書。
清暉智庫創始人、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氫能企業尋求科創板上市,是符合國家或科創板塊的預期條件的,也更符合氫能企業現階段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所處發展階段。今年上半年,國家發改委印發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提出,要強化財政金融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氫能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等注冊上市融資。氫能企業紛紛尋求上市,欲通過資本市場的助力,搶占氫能產業這塊十萬億級別的大蛋糕。”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氫能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行業發展模式尚未明晰,企業盈利表現不樂觀,作為“氫能第一股”的億華通也面臨股價暴跌、虧損持續等問題。
營業收入不符合預期
從業績表現來看,3家企業的表現并不符合科創板高增長的預期。2019年-2021年,報告期內捷氫科技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12億元、2.47億元、5.87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35億元、-0.94億元、-0.59億元。國富氫能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76億元、2.51億元、3.30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18 億元、-0.63 億元、-0.70 億元。治臻股份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0.28億元、0.70億元、2.23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34億元、-1.31億元、0.20億元。3年來,除治臻股份外,其他兩家企業均處于虧損狀態。
此外,氫能企業還存在大客戶頻繁變更或業務過于集中的情況。根據捷氫科技招股書,報告期內,公司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100.00%、98.33%和77.51%,客戶集中度較高。同時,在采購方面,上汽集團及其同一控制下的企業也是捷氫科技最大的供應商,2021年的采購金額達1.7億元,占比采購總額的3成以上。

3家企業招股書顯示,國富氫能專業從事氫氣增壓裝置與加氫站成套設備、車載供氫系統、液氫儲存容器、液氫罐箱等產品的設計、制造等;捷氫科技專注于燃料電池電堆、系統及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及工程技術服務;治臻股份則主要從事燃料電池金屬雙極板研發、制造、銷售及相關技術服務,3家企業基本都聚焦于氫能交通領域。
與此同時,3家企業的毛利也在逐年下滑。報告期內,捷氫科技燃料電池系統毛利率水平分別為 47.35%、35.93%、30.78%;國富氫能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 16.72%、22.39%、10.37%;治臻股份綜合毛利率分別為 45.14%、30.97%、28.67%。
把握發展節奏
宋清輝認為,連續幾家氫能企業上市遇阻,體現出行業隱憂。“由于國內氫能產業尚處在產業化初期,存在產業戰略定位不清晰、國際競爭力不強、產業布局不合理等諸多問題,是企業IPO的攔路虎。”
“黨的二十大以后,金融行業表示要將金融服務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此前,監管層在IPO審核中發現,相當一部分氫能企業內部控制有問題,特別是在資金活動、采購業務、銷售業務、業務外包、資產管理等環節存在問題。企業上市遇到阻礙后,應認真分析自身的短板,例如獨立性不足、企業內部控制等。”宋清輝表示。
多位從業人士也坦言,氫能企業科創板IPO應立足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切實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即使財報短期內顯示虧損,也應體現出長期正向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