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的重要“成員”之一,燃料電池汽車具有綠色環保、續航里程長等優勢,對于能源結構轉型具有重要意義。伴隨著技術創新發展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的日益完善,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條件日趨成熟,業內人士建議加快培育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和氫能供應鏈,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推動新能源汽車“氫裝上陣”奠定堅實基礎。
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漸成熟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月到8月,我國燃料電池汽車銷售2000輛,增長1.6倍。
燃料電池汽車正駛入發展風口。以北京、上海、廣東等示范城市群為基礎,我國加快建立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區,對符合條件的城市群開展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攻關,并對示范應用給予獎勵,構建布局合理、各有側重、協同推進的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新模式。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累計建成加氫站超過250座,約占全球數量的40%。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說,目前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涵蓋47座城市,燃料電池汽車產銷量逐年遞增。
“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化步伐在加快。2022年北京冬奧會、殘奧會一共用了1000多輛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減碳達2200億噸。”師建華說,當前,燃料電池的壽命普遍達到1萬小時以上,在運行燃料電池汽車系統有的已經達到3萬小時,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條件日益成熟,進入商用車多場景的示范應用階段。
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對示范城市群建設給予相應獎勵、《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氫能產業發展各階段目標、多省份發布氫能規劃和指導意見……政策利好之下,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環渤海三大區域的氫能產業蓄勢待發,驅動新能源汽車“氫裝上陣”。
企業加快布局產業新賽道
政策引導和技術創新雙輪驅動下,企業加快搶灘布局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新賽道。
在合肥綜能氫璞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的新建車間內,工人正在加班加點對新設備進行生產前的調試。
“公司這幾年加快布局氫能產業。”合肥綜能氫璞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運營總監趙成旺告訴記者,位于合肥的新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主要研制生產燃料電池的核心部件——膜電極,公司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開展產學研合作,拓展和開發氫能上下游產業項目。
安凱汽車目前已經研發出8.5米到12米多款燃料電池城市客車并小批量投放市場,其中2020年8月在安徽省六安市推廣的10.5米燃料電池客車,單車最高行駛里程目前已突破15萬公里。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勇透露,下一步,安凱將繼續深耕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創新,開發滿足全生命周期使用的超長壽命燃料電池公交客車及公路客車,積極開展市場化應用推廣。
記者從安徽省相關部門了解到,《安徽省“十四五”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將發展燃料電池汽車及氫能產業鏈作為布局重點,推進燃料電池汽車在公交車、城市物流以及港口等領域的示范運行。同時,安徽加快推進全省加氫站布局建設,促進加氫基礎設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協同發展。
趙成旺說,氫燃料電池技術能源轉換效率高達60%,是內燃機的2到3倍,更適宜長距離、重載和商用場景的應用,氫燃料電池技術未來將與鋰電、混動等技術形成不同應用場景的互補,市場潛力巨大。
行業短板亟待彌補
受訪人士指出,“雙碳”目標下,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不斷完善,為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想象空間。但與此同時,氫能及燃料電池技術標準及測評體系建設滯后、核心部件進口依賴度仍較高、氫能供給體系不完善、尚未形成分工明確和權責清晰的氫能管理體系等行業短板也日益凸顯。
合肥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部分制造業企業搶抓新能源產業發展機遇,加快布局氫能產業。但是,目前產業鏈條上缺乏氫燃料電池膜電極、雙極板等關鍵零部件企業;同時,第三方服務機構數量不足、加氫站建設速度較慢、場景應用推廣相對滯后。
“氫燃料電池產業鏈主要由上游原材料、中游集成、下游應用端組成,產業鏈較長,制氫、儲氫、加氫、運氫全鏈條氫能供應體系以及用氫成本,是影響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化發展的基礎因素。”趙成旺說,目前,各地氫源的價格差距很大,在某些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氫的價格是每公斤30多元;在其他地區,氫的價格達到每公斤幾百元。
師建華等業內人士認為,燃料電池系統、發動機及電堆等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是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目前,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比較薄弱,燃料電池相關核心部件仍主要依賴進口,成本偏高。
針對當前行業發展短板問題,受訪業內人士建議,加大研發支持力度,調動全產業鏈的積極性,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創新體系,提高關鍵核心零部件技術水平和工程化能力;同時,加快完善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標準體系建設,提升檢測能力,穩步壯大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和氫能供應鏈,為燃料電池汽車的市場化拓展奠定堅實基礎。
師建華等業內人士認為,應大力實施燃料電池汽車基礎技術提升工程,攻克氫能儲運、加氫站、車載儲氫等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支撐技術,加快完善氫燃料供給體系。
劉勇建議,加快推動氫能標準化工作,修訂可再生能源制氫、高壓儲氫容器檢測、液氫儲運裝備、加氫站關鍵裝備等技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