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到底是不是“21世紀人類終極能源”?全球學術界和業界就該問題尚未達成共識。2021年起,全球氫燃料電池汽車先鋒日本,及其國內三大車企轉投新能源汽車懷抱,但就在日本放慢氫能發展步伐時,中國氫能產業卻迎來迅猛發展。
中國氫能產業騰飛已成定局
氫能發展初期就定調較高,這最大程度體現在中國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上。2019年,氫能首次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次年,氫能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征求意見稿)。2021年全國兩會上,氫能被正式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愿景目標。
當前,事關氫能的產業政策力度仍在不斷加強。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重磅出臺,帶來了行業期盼多年的頂層設計。
氫氣能源本身有許多優點,其有可能成為“21世紀終極能源”的核心要素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其一,氫氣無毒無害,且清潔性好。其二,氫氣來源極為廣泛和豐富,畢竟氫元素占到自然界約75%。
目前,全世界的主流儲能方式仍以鋰離子電池為代表的電化學儲能,但鋰離子電池不僅能量密度低,且從長遠來看,使用基于鋰離子電池的儲能方案會面臨鋰等關鍵資源匱乏的困局。而以氫氣作為能源載體,則不存在能源耗盡的風險。
氫能相關產業也是典型的科技含量高、資本投入大、產業鏈長、帶動產業范圍廣的一種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推動中國能源結構優化、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動力系統革命意義重大。
預計2030年以后,為達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內對氫能需求量將持續快速增長。到2050年,中國氫氣年產量或將超過6000萬噸。
氫能對新能源汽車未來將產生何種影響?
眾所周知,目前,新能源汽車存在幾個嚴重問題。首先,電池在低溫環境下迅速衰變,導致續航里程大幅縮短;其次,電池充電效率不高,一般需30分鐘才能充電至80%。
相比之下,上述問題對氫燃料電池汽車而言,反而成為明顯優勢。首先,氫燃料電池汽車在-35℃至45℃環境溫度下,依然可以滿功率工作,從而保證續航里程;同時,氫燃料電池汽車可高效快速加氫,一般加滿氫僅需3-4分鐘。因此,僅憑這兩大優勢,氫燃料電池汽車就應是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方向。
但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整車造價仍然不具有市場競爭性。如2022年7月,長安旗下新能源品牌深藍發布新車SL03的氫燃料汽車,造價69.99萬元人民幣。即便是國際領先的豐田Mirai II,造價也要在44.5-50.5萬元人民幣。
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中國氫燃料電池產業目前呈“倒金字塔”結構,系統集成類企業眾多,但關鍵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眾多卡脖子技術,導致中國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成本居高不下,市場價格競爭力較差。
氫能在新能源汽車的運用上,還存在其他難以回避的問題。比如不僅買車貴,用車也貴。目前中國已建成260多座加氫站,但正在運營的只有50多座。按照國際能源權威機構發布信息,一個規模化商用加氫站建設造價可達1200-1500萬元人民幣。細算一筆賬,一個擁有10臺輸電槍的充電站(用于新能源汽車),只需要80-100萬人民幣建設造價。因此,目前加氫站在經濟性方面還無法與充電站比擬。
另一方面,氫能的終端價格與汽油相比也沒有更多優勢。目前加氫站所供給氫氣價格為每公斤約60元,大約能驅動汽車行駛約100公里。以目前油價8-9元/升計算,燃油車每100公里的花費在40-45元。如果油價隨行就市實現下調,燃油車的動力成本將會更低。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提示,只有當加氫站的氫氣價格降至30元/公斤以下時,氫燃料電池汽車才有與燃油車競爭的能力。
盡管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在經濟性、市場競爭性仍存進步空間,但大勢不可擋,氫能在保護中國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產業升級等多個維度,發展意義重大。伴隨著政策大力助推,中國氫能在新能源汽車的場景運用也面臨發展的新藍海。(作者 黃琨 前瞻經濟學人資深產業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