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光伏發電→電解水制氫→合成氨→氨輸運→火電廠摻氨燃燒”的技術路徑,可以通過通過逐步提高火力發電產及窯爐的摻氨燃燒比例,達到降低碳排放和能耗總量的目標。

目前佛山、合肥和寧夏開展了氫氨燃燒示范項目;福州則從儲能角度展開項目示范;合肥同時也在嘗試氨能發動機、氨能重卡,有望率先實現國產化突破。
由于天然氣價格飆升,導致國外短暫出現綠氫灰氫價格更便宜的現象。國內主要為煤制氨,盡管目前國內氨儲能和燃料都還沒有經濟性優勢,但在減排壓力下,并隨著將來光伏風電價格和電解槽制氫成本的下降,綠氫價格的下降將會促使綠氨價格的下跌。

當前氨能源的發展存在以下特點:
一、氨的儲能和低碳燃料等屬性正式確立。
“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方案更是給市場的一顆定心丸。
二、綠氨化正在加速。
目前傳統化工領域綠氨試點的項目在增多,參與企業也較多,其中明拓、華陸等企業陸續開展綠氨化工項目。而隨著電解制氫成本的下降,傳統化工領域綠氨化只是時間問題。
三、氨燃料略快于氨儲氫。
以吳忠為例,氨作為燃料用作發電廠摻煤燃燒、以佛山為例以氨燃料摻天然氣燃燒等項目開展較多,其中合肥的純氨燃燒器已達到了8.3兆瓦。氨儲氫方面,福大的3kW氨制氫燃料電池以及氨制氫加氫站已取得了一定進展。

四、目前氨在交通領域的應用還處于研發階段。但主要走的是內燃機路線。

五、氨在船舶領域的應用空間更大,發展較快。
中國也公布了船舶應用氨燃料指南。
綠氨應用市場當前仍處于探索期、種子階段,并不具備商業化條件。而作為燃料,氨目前存在不易點燃、燃燒穩定性較差等技術問題需要攻關;作為氫的儲能介質則同樣面臨成本突破的問題。但在能源安全的背景下,能源需要多樣化發展。
一方面,政府需要支持氨能技術研發和示范;另一方面企業則更需要進行自主技術攻關,提供優秀的技術,壓縮產業環節中的成本,推進氨氫能產業化,結合場景,因地制宜發展氨能氫能示范應用,搭建商業模式,再利用先發優勢抓住市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