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氫氨一體化發展的事件正在悄然增多:一方面,內蒙古、吉林、新疆、遼寧、寧夏、甘肅、青海等地紛紛規劃并落地綠氫綠氨項目;另一方面,氫氨融合應用正在持續探索當中。整體來看,氫氨一體化發展正在快步邁入發展新階段。
綠氫制綠氨項目密集落地
國內氨年產量超過5000萬噸,其中80%用于化肥原料。據公開資料顯示,國內有近78%的氨來源于煤炭,氨的生產往往伴隨著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面臨巨大綠色轉型壓力。
使用可再生能源水電解生產的綠色氫氣作為原料氣參與合成氨反應,是降低合成氨工業碳排放的途徑之一。將綠氫應用于合成氨的生產,可以避免水煤氣變換反應的發生,在制氫端實現零碳排放。
隨著國內雙碳政策體系的確立以及2022年2月四部委聯合印發的《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2022年版)》,近一年內綠氫制綠氨的發展明顯加速,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簽約或落地的綠氨產能已超過430萬噸。


備注:根據公開信息整理,或有遺漏
從以上項目布局來看,國內綠氫綠氨項目主要集中在東北部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地區。國家能源集團、國電投、中國能建、京能集團、中國天楹、吉電股份、明拓集團、盈德氣體、三一重能、遠景科技集團等競相布局綠氫綠氨項目。
綠氨作為綠氫的下游延伸具有易液化、易儲存、便運輸、市場運作成熟等優點,現有的氫-氨轉化技術也較為成熟,綠氨已成為綠氫利用的重要載體。目前綠氨年產量仍遠低于國內的需求量,未來合成氨市場將進一步由傳統合成氨向綠氨轉移,綠氨的市場規模必將得到進一步釋放。
氨氫融合拓寬氫能應用場景
氨既可以作為儲氫介質,同時也是相對廉價的零碳燃料。業內專家認為,“氨-氫”能源結合是理想的發展方向之一,對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2022年以來,業界已經展開了一系列探索,比如氫氨發動機實現成功點火,氨現場制氫加氫一體站實現了成功加氫,國內首量氨氫燃料電池客車啟動等。
2022年6月30日,玉柴氫氨發動機YCK16H在廣西玉林成功點火。該款發動機排量達15.93升,最大馬力達560馬力。該款氫氨混燃內燃機為氨或甲醇的單一燃料、氨氫混合燃料應用提供良好的技術平臺,為我國打造零碳排放內燃機奠定技術基礎。
9月15日,一輛氫燃料電池巴士在福州長樂的“氨現場制氫加氫一體站”實現成功加氫,標志著氨制氫加氫技術進入應用示范階段。
2023年1月6日,由福大紫金公司和金龍客車共同打造的全國首輛氨氫燃料電池客車啟動暨簽約儀式在福州大學舉行。該技術以液氨作為安全高效燃料加注,通過耦合低溫氨制氫與氫燃料電池技術,實現氫能在汽車上的即產即用。
氨能也是實現高溫零碳燃料的重要技術路線。2022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兩級重點項目寧夏電投太陽山能源有限公司熱電聯產項目#1鍋爐歷時7天7夜圓滿完成烘爐工作。該熱電聯產項目將開展以氨載氫作為燃料摻配替代20%煤炭燃燒。
總體來看,氫氨融合是國際清潔能源的前瞻性、顛覆性、戰略性的技術發展方向,相關技術尚未商業化,下游應用市場仍處于探索階段,但未來發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