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月12日報道,根據歐洲專利局(EPO)和國際能源署(IEA)對專利的聯合研究,氫技術的發展正在轉向電解等低排放解決方案。
該報告是第一份此類報告,使用全球專利數據對所有氫技術的創新進行全面的最新分析。其涵蓋了從氫供應到存儲、分配和轉化,以及最終用途應用的所有技術。
國際能源署執行主任法提赫·比羅爾表示,低排放源的氫氣可以在清潔能源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可能在諸如長途運輸和化肥生產等清潔替代品很少的行業替代化石燃料。這項研究表明,創新者正在響應競爭性氫供應鏈的需求,而且確定了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領域,特別是終端用戶。我們將繼續幫助各國政府推動安全、有彈性和可持續的清潔能源技術的創新。
EPO總裁António Campinos表示,利用氫的潛力是歐洲到2050年實現氣候中和戰略的關鍵部分。但是,如果氫要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就迫切需要在一系列技術上進行創新。該報告揭示了各國和行業部門之間一些令人鼓舞的轉型模式,包括歐洲對新氫技術的出現作出的主要貢獻。其還強調了初創企業對氫創新的貢獻,以及他們依賴專利將發明推向市場。
該研究介紹了2011年至2020年氫技術的主要趨勢,以國際專利家族(IPF)衡量的話,其中每一個都代表了一項高價值的發明,其專利申請已在全球兩個或多個專利局提交。該報告發現,全球氫專利由歐盟和日本主導,這兩個國家在過去十年中申請的IPF顯著增長,分別占28%和24%。歐洲主要國家是德國(占全球總數的11%)、法國(6%)和荷蘭(3%)。
擁有20%的氫相關專利的美國,是過去十年中唯一一個國際氫專利申請下降的主要創新中心。韓國和亞洲大國在氫技術方面的國際專利申請活動仍然平穩,但仍在上升。除這五個主要創新中心外,其他產生大量氫氣專利的國家包括英國、瑞士和加拿大。
2011—2020年期間,制氫技術占氫專利數量最多。雖然目前全球制氫幾乎完全基于化石燃料,但專利數據顯示,低排放創新在氫價值鏈各個環節產生的國際專利數量是現有技術的兩倍多。
2020年,受氣候問題推動的技術占所有與氫生產相關的專利的近80%,其增長主要由電解創新的大幅增加推動。最具創新性的地區現在正在競相舉辦第一個工業推廣階段,根據數據表明,歐洲正在成為投資新電解槽制造能力的地區。
在氫的許多潛在最終用途中,汽車行業長期以來一直是創新的重點,該領域的專利申請持續增長,主要由日本主導。盡管近年來政策和媒體一致關注氫在長途運輸、航空、發電和供暖方面的脫碳潛力,但在其他最終用途應用中還沒有看到類似的勢頭。
如果不解決這些部門化石燃料使用不減的問題,就無法實現國家凈零排放承諾。一個亮點是最近使用氫來脫碳鋼鐵生產的專利申請有所增加——這可能是對《巴黎協定》后共識的回應,即該行業需要快速減排的根本解決方案。
對于成熟的氫技術,創新主要由歐洲化工產業主導,該行業的專業知識也使其在電解和燃料電池等氣候驅動技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汽車公司也很活躍,不僅僅是汽車技術。在這些專利背后,2011—2020年,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創造了13.5%的與氫相關的國際專利,由法國和韓國機構主導,重點是電解等低排放氫生產方法。
該研究發現,2011—2020年對氫能公司的100億美元風險投資中,有一半以上流向了擁有專利的初創企業,盡管他們在報告的數據集的初創企業中所占比例不到三分之一。持有專利是一個初創企業能否繼續吸引資金的良好指標:2011—2020年,超過80%的氫初創企業后期投資都流向了已經在電解、燃料電池或從天然氣中生產氫的低排放方法等領域提交專利申請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