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副司長王翔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副司長王翔近日表示,《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是中國首次在國家層面對氫能產業作出的頂層設計,也是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重要政策之一。在推動規劃實施過程中,發展改革委將會同相關部門加強協同配合,統籌制定氫能產業重大政策,協調解決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和重大事項,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
四方面加強政策引導支持
“在編制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的過程當中,已經充分考慮中國氫能產業的發展現狀、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并且規劃也有針對性地制定了產業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王翔說,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相關部門,按照規劃部署,加強政策引導支持,落實落細各項發展任務。
第一,堅持創新驅動,持續提高高質量發展。一是鼓勵技術創新,突破氫能制儲輸運各個環節基礎設施的重點和難點技術問題,推動燃料電池、氫冶金等應用技術研發;二是打造產業技術創新支撐平臺,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布局產業創新平臺,開展關鍵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應用,同時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牽頭建設科技創新平臺,開展氫能基礎和前沿性研究;三是建設專業人才隊伍,推動氫能學科專業建設,鼓勵職業院校培育高素質技能人才。
第二,拓展多元應用,釋放減碳、減排效能。在能源供給端,推廣風光氫儲一體化發展模式,促進氫能、熱能和電能靈活轉化、耦合式發展;在能源消費端,擴大清潔低碳氫能在用能終端的應用示范,推廣燃料電池車輛,將氫能作為高品質熱源直接供能,降低化石能源消費;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推進氫能在冶金、合成氨、煤制油氣行業替代化石能源,引導高碳工業逐步邁向低碳工業。
第三,完善基礎設施,保障氫能有效供給。在制氫方面,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制氫,同時因地制宜地用好工業副產氫,嚴格控制新增化石能源制氫;在儲運方面,堅持安全為先,開展高壓氣態、低溫液氫,管道摻氫等儲運方式的實踐探索,構建高密度、輕量化、低成本的氫能儲運體系;在加氫方面,堅持需求導向,統籌布局加氫站,探索制氫、儲氫、加氫一體化的加氫站新模式。
第四,強化政策保障,夯實產業制度基礎。一是加強統籌協調,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國家能源局等相關部門加強協同配合,統籌制定氫能產業重大政策,協調解決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和重大事項;二是構建“1+N”政策體系,圍繞氫能規范管理、氫能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管理、關鍵核心技術裝備創新,氫能產業多元應用試點示范、國家標準體系建設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規定;三是強化標準支撐,制定完善氫能質量、氫能基礎設施、氫能應用和氫安全等產業基礎標準,推進氫能產品檢測檢驗、公共服務平臺和氫能產品質量認證體系的建設。
全球氫能布局加快,產業發展提速
王翔表示,氫能作為一種清潔低碳、來源豐富、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逐步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中國高度重視氫能在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近年來,世界主要經濟體和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氫能產業發展,加快了產業布局規劃。
早在2017年12月26日,日本政府發布《氫能源基本戰略》,強調了日本領先于世界實現氫能源社會的重要性并部署了相關具體政策。
2020年7月8日,歐盟委員會推出《氣候中性的歐洲氫能戰略》,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和氫能的多元化應用,到2024年可再生能源制氫100萬噸/年,2030達到1000萬噸/年,2050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成熟并且實現大規模應用。
2020年11月12日,美國能源部在2002年規劃基礎上,發布最新版《氫能計劃發展規劃》,提出推動清潔、經濟、可靠的氫能技術研發,和規模化應用,到2050年氫能要滿足全美14%能源需求的目標。
2021年12月,繼10月份發布“氫能領先國家愿景”,爭取到2030年構建產能達100萬噸的清潔氫能生產體系并將清潔氫能比重升至50%,主導全球氫能源市場后,韓國政府發布首個《氫經濟發展基本規劃》,提出到2050年韓國氫能將占最終能源消耗的33%,發電量的23.8%,成為超過石油的最大能源。
“我們注意到,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也都提出了氫能方面的規劃計劃或相關戰略政策。”王翔表示,總的來看,全球氫能產業鏈關鍵技術不成熟,不過燃料電池的出貨量快速增長,成本持續下降,氫冶金、氫化工等多元應用加速拓展,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提速,區域氫能供應網絡正在形成。
“因此,我們判斷,盡管全球氫能產業仍然面臨著經濟競爭力不足、應用場景仍須拓展、標準規范尚不統一等瓶頸制約,尚未實現全面推廣應用,但全球氫能產業發展正在駛入快車道。”王翔說。
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良好,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王翔表示,目前中國氫能產業已具備規模化、效益化發展的良好基礎條件。在氫能供應方面,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年制氫產量約3300萬噸;在氫能技術方面,中國初步建立了氫能全產業鏈生產供應體系;在氫能基礎設施方面,累計建成加氫站超過200座,高壓氣態長管拖車運輸體系較為成熟,純氫和摻氫管道運輸正在加快,加氫制氫一體站創新模式不斷推廣;在氫能應用市場方面,在交通領域實現率先發展,《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進一步明確了氫能能源屬性,將成為未來國家能源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十四五’以來,有關地方政府和企業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制氫。據統計,目前在建和籌建的風光制氫項目超過了40個,清潔低碳氫能補給能力將進一步提升。”王翔說,“在電解水制氫裝置、儲運設備和燃料電池方面也掌握了一批先進技術,高端裝備在逐步地、不斷地推向市場。”
王翔介紹,當前在應用端的交通領域,國內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近8000輛,并且逐步向火車、船舶等其他交通運輸領域積極拓展。氫能在冶金和化工領域的應用也加速推進。具有關市場機構統計,中國氫能企業的數量超過了2000家,近五年新增企業注冊數量快速增長。
“我們相信,隨著減排降碳持續推進,氫能在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大規模、長周期儲能等方面都會發揮重要作用,也必將促進交通和工業等領域深度脫碳。”王翔說,推動氫能技術裝備創新發展,加快培育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也將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注入新動能。
積極拓展氫能領域對外交流合作
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日趨融合,各國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筋骨相連。王翔介紹,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開發銀行和UND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簽署“一帶一路”創新發展中心的三方合作協議,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加強氫能領域國際合作。
UNDP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國際組織之一,也是最早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組織之一。近年來,UNDP在中國部署創新項目,推動氫能職業教育發展取得來積極成效,并致力于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開發和商業化,促進全球低碳經濟的發展。
“今后我們將秉持互利互惠原則,積極拓展氫能領域對外交流合作。”王翔說,一是加強政策面的交流,通過雙多邊合作機制,開展氫能領域政策對話,對接發展戰略,深化務實合作;二是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推動氫能先行適用技術、關鍵材料、重點裝備聯合開發,鼓勵共同開展氫能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推進國際人才交流合作;三是加強產業層面合作,圍繞氫能制備儲存、輸運加注和應用環節,積極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場景拓展和標準制定完善等工作,促進共同發展,共享氫能發展成果。
“我相信,在各方努力下,世界氫能交流合作將更加密切,氫能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將更加強勁,氫能在全球綠色低碳發展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王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