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消息,作為汽柴油等化石能源的重要替代產品,清潔、高效、零排放的氫能源在近年來發展迅速,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氫能相關企業數量已超2000家,新增企業注冊數量仍在快速增長,在氫能產業發展高熱度的背后,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地區已經出現缺氫的情況。
國內部分地區氫源緊張
氫能產業遭遇“成長的煩惱”
在廣東一些地區,由于氫源供應緊張,一些氫能物流車輛無法正常運行,被迫停在停車場里,與此同時,部分氫能公交車的運行也面臨壓力。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員於俊:以廣東某地區為例,氫能的下游示范應用已初具規模。2021年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總量在1500輛左右,但真正跑起來的不到1/3.每日氫需求量在16-18噸,但每日氫供應只有5噸。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氫供應短缺的情況從2021年就開始了,受到一些地方鼓勵和補貼政策帶動,氫能物流和公交車輛快速增加,保有量已超過7700輛,但很多并沒有匹配合適的氫源。
能鏈聯合創始人總裁王陽:缺氫主要是供需錯位造成的,一方面,用氫地區不產氫;另一方面產氫地區,氫能一般以周邊地區制備和就近消納為主。
某加氫設備制造企業負責人鞏寧峰:有些地區因為它的經濟基礎并不在工業副產氫聚集的地方,就會造成工業副產氫很難快速覆蓋到這些地區,從而造成這些地區的氫氣短缺。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2021年氫產量超過3300萬噸,其中大量來自工業副產氫,氫源的短缺存在結構性問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長景春梅:氫能短缺是一個發展中的問題,也是產業發展初期一個正常的現象,從整個產業鏈上還不夠完備,都存在能源生產地和消費地不匹配這樣的情況。我們在氫能熱中還是要保持冷思考,地方要跟頂層設計的目標相協調。
儲運環節“卡脖子”
氫能成本居高不下
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氫能被認為是最具潛力的清潔能源,盡管前景廣闊,但長期以來的高成本成為氫能普及的一大障礙,那么現在的氫能是否具備了推廣價值?又是否面臨著其他的困境?
近期,受到國際油價上漲影響,國內成品油價格水平處于高位,以北京為例,汽柴油價格都超過了8元每升,這給氫能公交的推廣也帶來了機會。北京石油新能源辦公室負責人李超表示,每輛公交車,柴油百公里的價格約為210元到240元,氫按照北京市補貼后的價格,大概210元左右,氫氣和柴油相比持平。
在北京房山,首批30多輛氫能叉車正式投入使用,主要用于工業園區的生產。
中國石化燕山石化首席專家李軍良:氫是我們自己產的。另外,特別是沒有運輸這個環節了,所以整個算下來相對還是合適的。重型卡車、公交車、小的貨運車這可能是目前看比較好的應用場景。
雖然氫能應用有著不錯的市場前景,但是目前還存在一些障礙,比如運輸氫的拖車雖然能裝300多公斤,但是到站只能卸250公斤,低效率和技術問題導致成本居高不下。
能鏈聯合創始人總裁王陽:我國氫能供應鏈體系相對滯后,主要卡在了儲運環節。儲運、加氫等中間環節成本較高,每公斤成本要再加30元以上。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每公斤氫大約是4升的92號汽油,運輸成本幾乎和制氫成本一樣,兩塊疊加后比現在汽油成本要高得多。到2025年每公斤氫的成本能夠降到25元左右。綠色制氫要加快發展,工業副產氫要更有效、更好地利用。
全國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超40個
推廣需政策扶持
為了進一步加速氫能的應用推廣,近日,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共同發布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這也是國內氫能產業領域發展的頂層設計,未來,可再生能源制氫會不會成為主流?氫能產業政策又將如何落地呢?
據統計,全國已經累計建成220余座加氫站,大量工業副產氫將被利用到物流運輸環節,同時利用液氫等新技術來降低成本。
此外,“十四五”以來,有關地方和企業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制氫,在建、籌建的風光制氫項目已超過40個,但距離實現大規模商業化和產業化發展仍然有較長的路程。
《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提出,氫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納、大規模長周期儲能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也將促進交通、工業等領域深度脫碳,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司長王翔:突破氫能“制儲輸用”各環節基礎設施重點、難點技術問題,推動燃料電池、氫冶金等應用技術開發,支持可再生能源制氫,因地制宜用好工業副產氫,嚴格控制新增化石能源制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