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綠氫制取技術成熟,以及風光等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提升,電力成本降低。綠氫成長空間將進一步打開,制氫和燃料電池企業有望充分受益,1)電解槽技術成熟,有望快速實現項目的落地,推薦隆基綠能、陽光電源,受益標的華電重工;2)擁有成熟燃料電池產品的公司,受益標的億華通、大洋電機等。
氫氣潛在市場空間廣闊。根據IEA 的數據統計,2021 年全球氫氣產量達到9,400 萬噸,預計2050 年,全球的氫氣需求量將達到2.54 億噸,增長空間巨大。而中國是世界主要的氫氣需求國以及氫氣生產國,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2017-2022 年中國氫氣產量逐年增長,在2022 年氫氣產量達到了4004 萬噸,預計2060 年需求量達到1.3億噸,占全球需求量的51.2%。
綠氫降本空間大,競爭力明顯提升。為滿足低碳需求,灰氫在考慮碳封存及碳稅后,煤制氫和天然氣制氫的成本分別從10.8/14.7 元/kg上漲至15.6/17.0 元/kg(以煤炭價格800 元/噸,天然氣價格3 元/Nm3為基準)。而綠氫隨電價降低競爭力明顯提升,當電價低于0.25 元/kWh 時,制氫成本低于藍氫。當電價進一步低至0.15 元/kWh 時,制氫成本較灰氫具備成本優勢。
運氫加氫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助力氫能應用加速拓展。工業化工是目前最主要的用氫領域,以燃料電池車為代表的交通領域將打開氫能應用的天花板。相對于燃油車,氫燃料電池車更加環保,且氫燃料電池車不受限于內燃機的奧托循環,熱效率更高。而相對于純電汽車,氫燃料電池車具有能量密度高,電池壽命長、低溫環境適應性好、燃料加注時間短、續航里程較高等優點。未來氫燃料電池汽車有望成為車輛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刺激氫能產業發展,國家和地方政策不斷加碼,運氫加氫基礎設施正加緊建設。管道輸氫成本低于1 元/kgH2,較長管拖車可降本80-90%,目前已規劃首條“西氫東送”管道,全長400 多公里。此外,全國已建成350 座加氫站,位居全球第一,且仍在大力規劃建設,配合5 大城市示范群氫能應用加速拓展。
風險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預期,制氫降本不及預期,氫氣儲運發展不及預期等。